[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23139.1 | 申请日: | 2011-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719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 发明(设计)人: | 马芳武;宋百忠;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B63C9/18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救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内的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而人们因这些灾害被困于车内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设计一种随车携带的且能在人们因洪水海啸等灾害而被困车内时用于救生的装置是十分必要的。
针对以上问题,人们设计了一种汽车救生装置,并申请了中国专利(其申请号为:200810012302.5;其公开号为:CN101628157A),该汽车救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汽车发动机,取力器装置、传动装置、空气压缩机以及空气过滤器,取力器装置与传动装置用于驱动空气压缩机,空气过滤器与充气快速接口连接。该汽车救生装置通过设置于车内的发动机以及空气压缩机来实现对救生器材的充气,可在大多数场合使用,为人们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且使用较为方便。
但是,该汽车救生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当发生洪水海啸的灾害而导致其组成部分中的一个环节发生故障时,该汽车救生装置则无法使用,装置可靠性较低。同时,各种灾害或意外发生的概率较低,该汽车救生装置通过改造而增加取力器等装置却得不到使用,经济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且可靠性较高的汽车内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包括可充气的救生器、充气设备以及用于控制上述充气设备开始或停止充气的充气控制件,所述的救生器、充气控制件以及充气设备依次通过导气管密封连接且内部连通,所述的救生器设置于车舱内且其中空气已放净。
本汽车内救生装置仅由救生器、充气控制件以及充气设备组成,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整个汽车内救生装置与汽车的驱动、控制等机构分离,不易在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可靠性高,而已放气的救生器设置于车舱内也不会占用大量空间。当需要使用救生器时,操作充气控制件控制充气设备开始为救生器充气直至充气足够时,充气结束。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中,所述的充气设备为汽车轮胎,所述的充气控制件能通过导气管连接至轮胎的充放气接口处。当需要使用救生器时,将导气管上用于连接轮胎的一端连接至轮胎的充放气接口处,操作充气控制件控制导气管导通,因轮胎内的气压为两倍标准气压以上,所以导气管导通后,轮胎自动对内部不含空气的救生器进行充气。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中,所述的汽车轮胎包括设置于汽车后备箱内的汽车备胎以及用于带动汽车行驶的使用胎。汽车备胎可直接通过导气管连接至充气控制件处并保持连接状态,需要使用时,直接操作充气控制件即可;而使用胎处的连接则可在汽车停下后再将导气管连接至使用胎的充放气接口上以便进行充气。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中,所述的充气控制件为能导通或截断导气管的阀门,所述的阀门设置于汽车座椅下方。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中,所述的救生器为救生圈且该救生圈连接于汽车前排座椅的后侧,所述的救生圈的充放气接口通过导气管与上述充气控制件密封连接。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内救生装置中,所述的救生器为五个。在私家轿车中,五个救生器可对应五个汽车轮胎(包括备胎),且车内乘客与驾驶员的总数也不会超过五个,救生器数量足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内救生装置仅包括救生圈、阀门以及汽车自身的轮胎,结构较为简单,改造成本低;且因汽车的五个轮胎不会同时爆胎,保证了救生器可得到充气源进行充气,可靠性与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内救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救生器;2、充气控制件;3、充气设备;4、导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231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