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16587.9 | 申请日: | 201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62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陈炳炎;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南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质 温度 传感 光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的光纤光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温度传感光缆的结构及其制作技术。
背景技术
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中,光纤本身既是温度敏感元件,又是传输介质。通常利用光纤中的段性效应、拉曼散射和布里渊散射可以检测到光纤所处位置的温度的变化,根据此原理构成了ROTDR(拉曼光时域反射仪)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和BOTDR(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仪)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
在ROTDR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中,由ROTDR发出的光波,入射到光纤中,由于光纤中的光学光子和光学声子发生非弹性碰撞,产生了拉曼散射过程,在入射光谱的两侧产生出了两条谱线。波长大于入射光的为斯托克斯光,它的光强与温度无关;波长小于入射光的为反斯托克斯光,它的光强与温度有关。因而实测斯托克斯光强与反斯托克斯光强之比,即可以得到温度的变化,此即ROTDR光纤温度传感原理。
在BOTDR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中,由BOTDR发出的光波,入射到光纤中,背向布里渊散射的频移是光纤温度和应变的函数,通过对布里渊散射的频移的分析,即可以得到温度和应变的变化,此即BOTDR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原理。
利用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将传感光缆敷设到各种工程建筑结构中,即可监测到它们的温度变化,从而可以保证工程建筑结构的稳定运行,防止火灾等各种灾害的发生。
但是由于一般的温度传感光缆中包含金属元件,金属元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外界电磁的干扰。当在一些电磁干扰比较频繁的场所,例如隧道、高压电缆沟道、变压器站等时,容易受到感应电压的破坏,从而影响温度变化的监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优良、适用性强的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其不含金属元件,能够减少电磁、雷电等对温度监测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包括:双芯光纤、纤膏、PBT束管、玻璃纤维编织层和护套层,所述PBT束管设置在双芯光纤的外周,所述PBT束管内双芯光纤之间充填有纤膏,所述玻璃纤维编织层紧密贴合在PBT束管外周,所述护套层包裹在玻璃纤维编织层的外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双芯光纤为多模光纤或单模光纤。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双芯光纤中的两根光纤标着两种不同颜色。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PBT束管的外径为1.4mm~1.8mm。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护套层采用聚乙烯或低烟无卤聚烯烃护套料制成,所述护套层的外径为3.5mm~4.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其光缆结构材料中无金属元件,可以适用于电磁干扰比较频繁的场所,大大减少了感应电压破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双芯光纤,2、纤膏,3、PBT束管,4、玻璃纤维编织层,5、护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全介质温度传感光缆,包括:双芯光纤1、纤膏2、PBT束管3、玻璃纤维编织层4和护套层5。所述PBT束管3设置在双芯光纤1的外周,所述PBT束管3内双芯光纤1之间充填有纤膏2。所述玻璃纤维编织层4紧密贴合在PBT束管3外周,所述护套层5包裹在玻璃纤维编织层4的外周。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双芯光纤1作为传感元件,可以采用多模光纤或单模光纤,其中多模光纤应用于ROTDR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单模光纤应用于BOTDR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双芯光纤1中的两根光纤需要标着两种不同颜色,方便区分。
双芯光纤1设置在PBT束管3内,PBT束管3可以对双芯光纤1进行机械保护,所述PBT束管3的外径为1.4mm~1.8mm。在PBT束管3内双芯光纤1之间还充填了纤膏2,纤膏2可以进一步对双芯光纤1进行机械缓冲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南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南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65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二氧化硅改性硬质木蜡油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用于电池中的密封框架和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