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15167.9 | 申请日: | 2011-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27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郑红中;郭建良;付书贵;尚健;李庆国;成玲;郑江红;李彦招;杨安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N39/06 | 分类号: | F16N3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李玉明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潜泵 电机 润滑 油路 循环 过滤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田采油井下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潜泵电机循环油路,是一种电潜泵电动机内部油路循环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采油井下安装电潜泵进行采油,由电潜泵将井下出液体举升到地面。目前,使用的电潜泵的电动机内部有油路循环系统,电机润滑油是经电机空芯轴孔,通过打油环顶部打出。由于重力作用沿转子及定子间隙,依次经过几十个扶正轴承及转子返回电机底部,实现内部油路的循环。由于电机润滑油中存在着杂质,在实际运行中,这些杂质,随着电机润滑油流动,容易堵塞零件润滑孔,造成润滑油流通失效,从而加速电动机的零件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安装在电动机尾部,能分离、过滤出电动机内部循环油路中的铁粉、铜粉及其它杂质,减少润滑油堵塞,延长电动机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主要由沉降管、过滤网、磁铁、轴支架、电机尾帽组成,其特征在于:圆柱体形的电机尾帽一端有内螺纹,电机尾帽的另一端有不通的中心孔,电机尾帽中心孔为阶梯形,在中心孔的底部有圆形的磁铁;电机尾帽中心孔内有圆形过滤网;在电机尾帽的另一端有内螺纹,通过电机尾帽另一端内螺纹固定有一个轴支架,轴支架的内端面将过滤网固定;轴支架有中心孔,在轴支架中心孔两侧并在轴支架的内部横隔墙上轴向固定有两个沉降管;沉降管的下端部穿过过滤网。
所述的沉降管的壁上有导油孔,并且导油孔的位置在过滤网的上部。
电机润滑油经上部打出,经沉降管后进行第一次沉降分离,细小杂质被磁铁吸附。润滑油反过来向上流动,经过圆型过滤网进行再次过滤。通过对电机润滑油的二次过滤起到了清洁电机润滑油的目的,从而延长了零件的磨损周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通过十几口井的现场实验,对比原技术其优点如下:1)电潜泵电机润滑油在循环过程中增加了沉降,实现了更好的分离杂质。2)增设了去除细小杂质的过滤网,实现了二次过滤。3)增设了磁吸附体功能,能很好地固定油中的磨损铁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沉降管,2-过滤网,3-磁铁,4-金属碎末,5-轴支架,6-电机尾帽,7-导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以一个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为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电潜泵电机润滑油路循环过滤装置,主要由沉降管1、过滤网2、磁铁3、轴支架5、电机尾帽6组成。圆柱体形的电机尾帽6一端有TBG 2″内螺纹,电机尾帽6的另一端有不通的中心孔,电机尾帽6中心孔为阶梯形,在中心孔的底部有一个直径为18mm,厚度为10mm的圆形磁铁3。电机尾帽6中心孔内有一个直径为100mm,厚度为1mm的圆形过滤网2。在电机尾帽6的另一端有内螺纹,通过电机尾帽6另一端内螺纹固定有一个轴支架5,轴支架5的内端面将过滤网2压紧并固定。轴支架5有直径为16mm的中心孔,在轴支架5中心孔两侧并在轴支架5的内部横隔墙上轴向固定有两个沉降管1;沉降管1的内径为11mm。外径为16mm沉降管1的下端部穿过过滤网2。在每个沉降管1的壁上有一个直径为6mm的导油孔7,并且导油孔7的位置在过滤网2的上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516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仿生微流控细胞培养芯片
- 下一篇:一种带驱动轴的转子式机油泵壳体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