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速成卷开清棉小样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14954.1 | 申请日: | 2011-08-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44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瞿才新;王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1G9/12 | 分类号: | D01G9/12;D01G9/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刘趁新 |
| 地址: | 224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成 卷开清棉小 样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纺纱机械,特别是一种快速成卷开清棉小样机。
背景技术
开清棉工序是纺纱工艺过程的第一道工序, 其主要作用是为梳棉提供均匀的棉卷,其工艺任务为:一是开松,将棉包中压紧的块状纤维开松成小棉块或小棉束;二是除杂,去除原棉中50%~60%的杂质;三是混和,将各种原料按配棉比例充分混和;四是成卷,制成一定重量、一定长度且均匀的棉卷,供下道工序使用。当采用清梳联时,则输出棉流到梳棉工序各台梳棉机的储棉箱中。目前,开清棉工序所采用的生产设备通常为开清棉联合机,它由抓棉机、混棉机、开棉机、清棉机等多台单机构成,在小批量生产及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能耗高且反应速度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且现有开清棉联合机打手作用较强,容易对纤维造成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小批量生产以及新品研发的快速成卷开清棉小样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给棉箱、尘笼、梳针打手、锯齿打手、输棉帘、角钉帘、均棉打手、剥棉打手、综合打手和卷棉罗拉;给棉箱的顶部设有带活门的机械喂棉口,尘笼置于给棉箱内,尘笼的下方设有剥棉罗拉,剥棉罗拉的一侧设有振动板A,剥棉罗拉的下方依次设有给棉罗拉A、梳针打手及尘棒,梳针打手的后侧设有上下设置的锯齿打手和输棉帘A;输棉帘A的后侧设有斜置的角钉帘,角钉帘的下端与输棉帘A相对应,角针帘的上端设有均棉打手和剥棉打手,剥棉打手的下方设有振动板B、给棉罗拉B及输棉帘B;输棉帘B的后侧依次设有自调均整罗拉、综合打手、上下尘笼、集棉罗拉、凹凸防粘罗拉、紧压罗拉、导棉罗拉及棉卷罗拉。
上述给棉箱上还设有带有活门的人工喂棉口,以实现棉包混和及称重混和的切换。
上述上下尘笼由两只呈上下设置的尘笼构成。
上述集棉罗拉为两根,呈上下设置。
上述凹凸防粘罗拉为两根,呈上下设置。
上述紧压罗拉为四根,呈上下依次设置。
上述导棉罗拉为两根,呈上下设置。
上述棉卷罗拉为两根,呈水平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其设计合理、结构紧凑,反应速度快、能耗低,且不易对纤维造成损伤,特别适于小批量生产以及新品研发。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给棉箱、2为机械喂棉口、3为人工喂棉口、4为尘笼、5为剥棉罗拉、6为振动板A、7-1为给棉罗拉A、7-2为给棉罗拉B、8为-梳针打手、9为尘棒、10为锯齿打手、11为输棉帘A、12为角钉帘、13为均棉打手、14为剥棉打手、15为振动板B、16为输棉帘B、17为自调匀整罗拉、18为综合打手、19为上下尘笼、20为集棉罗拉、21为凹凸防粘罗拉、22为紧压罗拉、23为导棉罗拉、24为棉卷罗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快速成卷开清棉小样机,包括给棉箱1、尘笼4、梳针打手8、锯齿打手10、输棉帘、角钉帘12、均棉打手13、剥棉打手14、综合打手18和卷棉罗拉24;给棉箱1的顶部及前侧分别设有带活门的机械喂棉口2和人工喂棉口3;尘笼4置于给棉箱1内,尘笼4的下方设有剥棉罗拉5,剥棉罗拉5的一侧设有振动板A6,剥棉罗拉5的下方依次设有给棉罗拉A7-1、梳针打手8及尘棒9,梳针打手8的后侧设有上下设置的锯齿打手10和输棉帘A11;输棉帘A11的后侧设有斜置的角钉帘12,角钉帘12的下端与输棉帘A11相对应,角针帘12的上端设有均棉打手13和剥棉打手14,剥棉打手14的下方设有振动板B15、给棉罗拉B7-2及输棉帘B16;输棉帘B16的后侧依次设有一根自调均整罗拉17、一只综合打手18、两只由上下设置的尘笼构成的上下尘笼19、两根呈上下设置的集棉罗拉20、两根呈上下设置的凹凸防粘罗拉21、四根呈上下设置的紧压罗拉22、两根呈上下设置的导棉罗拉23及两根呈水平设置的棉卷罗拉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未经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49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远红外线足膝部加热装置
- 下一篇:棘突间融合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