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外导体为整体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11639.3 | 申请日: | 2011-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31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 发明(设计)人: | 周林;齐磊;张祝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佰特微波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13;H01R13/40;H01R13/502;H01R13/648;H01R4/20;H01R9/05 |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胡东升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体 整体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外导体为整体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同轴电缆连接器普遍采用分体焊接式结构。如图3为分体焊接式结构,具体操作是,先将绝缘子9装配到外壳7中,再将底座10使用专用工装与外壳7压接到一起,将电缆内导体与插孔8焊接到一起,将焊接有插孔8的电缆14从底座的尾部插入,使用线夹13将电缆14的外导体与底座10的尾部冲压到一起,从而生产出传统分体式的电缆组件。这种方式存在有三大弊端:一是产品成本高,分体式的外壳7与底座10,加工时反复装夹,加工难度大,加工周期长,对原材料消耗多,在市场上竞争优势小;二是此种电缆组件电性能指标差,外壳7与底座10分体式加工装配后会导致整体同轴度误差偏大,且分体加工后的依靠过盈配合压接而成的外壳7与底座10之间接触电阻增大,二者的增大对电压驻波比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驻波比增大;三是该同轴电缆机械性能指标差,由外壳与底座固定连接组合而成的电缆组件,长期工作后结构件易产生机械疲劳失效,从而导致电缆组件的机械性能指标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导体为整体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是一种能实现快速加工、结构简洁、连接简单可靠、并且具有良好的价格可比性、以及更加优越且稳定的电气性能、适合大批量生产的电缆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导体为整体式的同轴电缆连接器,包括:
自内而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绝缘介质、支撑介质和外导体,在所述内导体的尾部沿其轴向设置有焊接孔,电缆内芯焊接于所述焊接孔内,所述外导体的尾部一体式设置有屏蔽管,电缆外导体通过压线管压接在所述屏蔽管上。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也在于:
所述外导体的内腔壁设置有倒刺,所述倒刺与所述支撑介质外圆周面的沟槽形成两者的轴向限位。
所述支撑介质的内腔壁与所述绝缘介质的外圆周面之间以凹凸槽结构形成彼此的轴向限位。
所述内导体的外周上设置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凹槽与所述绝缘介质内腔壁设置的限位凸台卡接形成所述内导体与绝缘介质之间的轴向限位。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在于外导体的整体结构,在简化加工工序的同时,缩短传统电缆组件外壳与底座的加工周期,降低加工过程中的原材料浪费,提高原材料的使用率;外导体整体式结构减少了射频电流在外导体表面电流通道上的零件数量,因而减少了由接触面引起的接触非残性,有利于降低电压驻波比,同时外导体整体加工,减少了因同轴度的偏差因素对电压驻波比造成的不利影响;安装迅速且可靠,减少了连接器因两件式需装成一体的装配工序,节约了装配所需要的工装及其相应的费用;支撑介质、绝缘介质、外导体以及内导体之间采用了凸凹槽及倒刺的固定与限位方式,有效的保证了该电缆组件的电气性能与机械性能的可靠;内导体与电缆内芯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有效保证该种电缆组件对环境的适用性较强,避免了因长期接触氧化导致的接触不良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I部放大图;图3为现有电缆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外导体,11屏蔽管,12倒刺,2内导体,21限位凹槽,3支撑介质,31固定凸台,4绝缘介质,41限位凸台,42固定凹槽,5压线管,62电缆外导体,63电缆内芯,7外壳,8插孔,9绝缘子,10底座,13线夹,14电缆。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2,本实施例的外导体为整体式的电缆连接器,其包括:
自内而外依次同轴设置的内导体2、绝缘介质4、支撑介质3和外导体1,在内导体2的尾部沿其轴向设置有焊接孔,电缆内芯63焊接于焊接孔内,外导体1的尾部一体式设置有屏蔽管11,电缆外导体62通过压线管5压接在屏蔽管11上,屏蔽管11的外径小于外导体本体的外径。
具体设置中,外导体1的内腔壁设置有倒刺12,倒刺12与支撑介质3外圆周面的沟槽形成两者的轴向限位。支撑介质3的内腔壁与绝缘介质4的外圆周面之间以凹凸槽结构形成彼此的轴向限位。具体如图2所示,在支撑介质3的内腔壁设置有固定凸台31,同时在绝缘介质4的外圆周设置固定凹槽42,固定凸台31和固定凹槽42相互作用,实现支撑介质3和绝缘介质4之间的轴向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佰特微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佰特微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116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化多功能插座
 - 下一篇:一种运动设备接地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