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有效
申请号: | 201120308985.6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7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段汇强;段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汇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李江 |
地址: | 262500 山东省潍坊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救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救生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矿井规模越来越大,井下巷道越来越长,巷道之间越来越复杂,因此,矿井事故也急剧增加,例如:透水事故、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等,其中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最为常见。当发生瓦斯爆炸时,产生的火焰、高温和强大的冲击波,使矿井巷道遭到破坏,火灾产生的烟雾使逃生人员迷失方向,逃生速度大大减缓,更为致命的是,爆炸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导致井下人员中毒,甚至窒息而死亡,大多数矿工都是由于受到有毒气体侵害窒息死亡。当发生井下透水事故时,地下水压力和流量较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使巷道内充满水,矿工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生,造成大量的矿工溺水死亡。
为减少在矿井事故中的人员伤亡,大多在矿井中设置救生舱,通过救生舱为矿工提供应急避难空间,给矿工创造生存的机会,矿工在救生舱内等待救援。在发生矿井事故后,矿井内的通讯设施遭到破坏,矿工不能与外界进行联系,救生舱内大多不配备通讯设施,矿工只能被动等待救援,延长了救援时间,大大降低了救援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防火、防水、密封性好、抗高压、能与外界进行通讯联系的矿用移动式救生舱。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密封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过渡舱、生存舱和辅助舱,所述过渡舱内设置有集便器,所述生存舱内设置有座椅、气体监控仪和对外联络通讯仪,所述辅助舱内设置有供氧装置和供电电瓶组。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过渡舱和生存舱之间设置有气密门。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壳体的外部设置有隔热保温层。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座椅位于生存舱的下部,所述气体监控仪和对外联络通讯仪位于生存舱的上部。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座椅的下部设置有储物箱。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所述供氧装置包括氧气瓶和供养管道,所述供养管道的一端与氧气瓶连接,所述供养管道的另一端与生存舱连通。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所述氧气瓶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个氧气瓶均与供养管道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壳体上设置有密封门,壳体内设置有过渡舱、生存舱和辅助舱,过渡舱内设置有集便器,生存舱内设置有座椅、气体监控仪和对外联络通讯仪,辅助舱内设置有供氧装置和供电电瓶;壳体由高强度钢制成,防火、抗高压、抗爆炸冲击能力强,该救生舱密封性好,防水性能好,并且能够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的进入,可以通过对外联络通讯仪与外界取得联系,引导外界进行救援,缩短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中:
1-壳体;2-座椅;3-生存舱;4-过渡舱;5-密封门;6-集便器;7-气密门;8-辅助舱;9-氧气瓶;10-供电电瓶组,11-储物箱;12-气体监控仪;13-对外联络通讯仪;14-供氧管道;15-隔热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置有过渡舱4、生存舱3和辅助舱8,过渡舱4和辅助舱8位于生存舱3的两端,过渡舱4和生存舱3连通,过渡舱4和生存舱3之间设置有气密门7,壳体1上设置有密封门5,密封门5设置在过渡舱4上,密封门5能够防爆、耐高压。
过渡舱4、生存舱3和辅助舱8为模块化设计,便于运输和安装。
过渡舱4内设置有集便器6,集便器6位于过渡舱4内下部的一侧。
生存舱3内设置有座椅2、气体监控仪12和对外联络通讯仪13,座椅2位于生存舱3的下部,气体监控仪12和对外联络通讯仪13位于生存舱3的上部,
座椅2为两排,两排座椅2位于生存舱3的两侧,座椅2的下部设置有储物箱11,在储物箱11内储存生活必需品,对外联络通讯仪13是低频无线穿岩通讯系统,能够穿透1.5km厚的岩层,可以确保救生舱与地面的通讯联系。
辅助舱8内设置有供氧装置和供电电瓶组10,供氧装置和供电电瓶组10位于辅助舱8下部的两侧,通过供电电瓶组10为救生舱内部的各个仪器供电,通过供氧装置为救生舱内的人员供应氧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汇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汇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89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