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孔密闭小容器灌装传导介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306872.2 | 申请日: | 2011-08-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60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桥;钱贵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7C3/06 | 分类号: | B67C3/06;B67C3/2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5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单孔 密闭 容器 灌装 传导 介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灌装装置,更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真空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单孔密闭小容器用于液体液位的测量,它包括显示器、导管、弹性元件式传感器,显示器内波纹管和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通过导管连接,形成封闭的空腔,在这一空腔内需注满传导介质。单孔密闭小容器用于测量液体液位时,弹性元件式传感器所承受的液体压力通过传导介质传递到显示器内,在显示器上直接显示液位的高度。在单孔密闭小容器制造过程中,向单孔密闭小容器内加注传导介质一般是用灌装装置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在加注过程中,由于导管管径很细,导管管中的传导介质会封闭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使得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中的空气无法及时排出,形成内部空气压力,这样,一方面阻碍导管管中的传导介质下行,不但加注时间很长,效率很低,而且在加注后,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易有空气无法排出而产生气泡,影响以后的检测精度;另一方面,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内压力的增加可能导致弹性元件因产生塑性变性而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向单孔密闭小容器内加注传导介质时,能使单孔密闭小容器内空腔形成真空,快捷加注传导介质的单孔密闭小容器灌装传导介质装置,使用这种装置,弹性元件内外部因同时被抽真空,几乎不会形成压差,在灌装时的压差也较小,有效保护了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不会有气泡产生,保证了单孔密闭小容器的检测精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单孔密闭小容器灌装传导介质装置,它包括灌装支系统,通过灌装支系统向单孔密闭小容器中灌装传导介质,所述单孔密闭小容器包括显示器、导管、弹性元件式传感器,显示器和弹性元件式传感器通过导管连接;所述灌装支系统由加油漏斗、量杯、灌装支系统截止阀通过管路串联连接而成;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单孔密闭小容器灌装传导介质装置为真空灌装装置,还包括抽真空支系统、吹气清理支系统、操纵台、密封容器,所述抽真空支系统由真空泵、抽真空支系统前截止阀、抽真空支系统后截止阀通过管路串联连接而成,在抽真空支系统前截止阀前后分别设置真空压力表和真空压力表,在抽真空支系统的输出端并联设置上输出支路和下输出支路,在下输出支路中设有下输出支路截止阀,上输出支路和下输出支路的输出端连接在密封容器上;所述吹气清理支系统由压缩空气输入端、吹气清理支系统截止阀通过管路串联连接而成,其输出端连接在抽真空支系统的抽真空支系统前截止阀、抽真空支系统后截止阀之间;所述灌装支系统输出端连接在抽真空支系统的输出端、上输出支路和下输出支路的输入端的相交处。
上述结构中,所述真空压力表、真空压力表、加油漏斗、量杯、灌装支系统截止阀、抽真空支系统前截止阀、抽真空支系统后截止阀设置在操纵台控制面板上,抽真空支系统的真空泵和管路、吹气清理支系统的管路都设置在操纵台内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使单孔密闭小容器内腔形成真空后,能很快捷地加注传导介质。
2.弹性元件内外部因同时被抽真空,几乎不会形成压差,在灌装时的压差也较小,有效保护了弹性元件。
3.加注传导介质后,弹性元件式传感器内腔不会有气泡产生,保证了单孔密闭小容器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远望仪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3068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井下排水管道的清洗装置
- 下一篇:玉米皮、稻草粘贴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