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螺旋管夹层式尾气余热采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8473.6 | 申请日: | 201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04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郎君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郎君羊;朱庚 |
主分类号: | F02G5/02 | 分类号: | F02G5/02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2 | 代理人: | 许翔 |
地址: | 113008 辽宁省抚顺市新***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旋管 夹层 尾气 余热 采集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管夹层式尾气余热采集装置。
二、背景技术
内燃机是一种消耗石油产品的动力源,20世纪开始推广,到目前据估算全世界已有十几亿台内燃机。由于内燃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热效率仅为20%-30%,约有55%的能量以温室气体形式从尾气排出,不仅浪费能源,而且污染环境。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申请人曾于2011年1月12日申请过《一种内燃机尾气余热回收装置》(申请号:201120007895.3)。但在实践中发现,该装置用于某些内燃机(尤其是柴油机)时,由于结构上的不足,在尾气温度较低的工况下,难以起到很好的采热效果,造成了尾气热能的浪费。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采热效果好,能有效地避免尾气热能浪费的螺旋管夹层式尾气余热采集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装置包括两端分别为尾气进、出口的筒体,其特点是:筒体的筒壁为中空结构,筒体内腔内设有螺旋管,该螺旋管的两端分别与进水管及筒壁的内腔相通,在筒体外壁上设有与筒壁内腔相通的出汽管。
采用上述结构,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的尾气进口与内燃机排气管相接,将常温水从进水管注入,水在流过螺旋管时,被尾气中的余热加热成水蒸汽,水蒸汽进入筒壁的内腔时,再次被尾气中的余热加热,从而变为干蒸汽。干蒸汽携带被回收的尾气热能,送入需要热能的地方,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由于进入本实用新型内的常温水经过螺旋管及夹层两次加热,加热面积较前实用新型专利增加近一倍,采热效果十分显著。在尾气温度较低的工况下,也能对尾气的热能进行很好的采用回收,避免了尾气热能的浪费。经实测,本实用新型可回收内燃机尾气余热70%左右。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添补了此类采集装置的空白,值得推广应用。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两端分别为尾气进、出口8、9的筒体1。筒体1的筒壁为中空结构,即筒体1的内外壁为套管结构。筒体1内腔里设有螺旋管3,该螺旋管3的两端分别与筒体1外侧的进水管2及筒壁内腔4相通。在筒体1外壁上设有与筒壁内腔4相通的出汽管5。在筒体1内腔里设有由螺旋管3环绕的扰流子6,该扰流子6可使进入筒体1内腔里的尾气形涡流,延长尾气的流过时间,增加尾气的换热行程,以便更好地采集吸收尾气余热。扰流子6通过支架7固定在筒体1的内壁上。为减少尾气通过时的阻力,扰流子6被设计成锥体结构,其锥角朝向尾气进口8。螺旋管3与筒壁内腔4为串联结构,并可根据需要及空间位置情况,设计为一根或相互连接的多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郎君羊;朱庚,未经郎君羊;朱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84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设于燃油发动机进气喉管上的节油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梯形镶圈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