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98377.1 | 申请日: | 2011-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0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恩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 地址: | 2016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载 驾驶室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驾驶室为装载机的主导控制平台,如图1所示,为装载机驾驶室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装载机驾驶室由底座骨架12、左前立柱13、左中立柱14、左后立柱15、右前立柱16、右中立柱17、右后立柱18、顶框焊合组件19组成。在生产过程中,驾驶室尺寸与前挡玻璃和门框存在装配关系,要求驾驶室装配后的成型质量较高,不允许存在因焊接变形而出现的骨架对角线误差。
传统的拼焊方法是将驾驶室底座放置在装有四根定位销的平台上,通过手工测定与定位对立柱和顶框进行拼接,该装置在工作时,定位误差较大,效率低,无法满足大批量生产,最重要的一点是无法控制焊接变形量及骨架的对角线尺寸精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的作业安全系数及生产效率的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上固定有底座骨架定位销、底座骨架支座定位轴和铰接定位座,铰接定位座共有两对,底座骨架定位销和骨架支座定位轴位于两对铰接定位座之间,每对铰接定位座连接一个两侧定位框组件,两侧定位框组件顶部设有顶框定位座和顶框后侧定位座,两侧定位框组件连接顶紧汽缸。
优选地,所述的底座上还设有位置装配限位座,位置装配限位座位于铰接定位座外侧。
优选地,所述的两侧定位框组件的内侧设有四连杆夹紧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空气过滤组合驱动汽缸,利用设置在底座上的各定位零部件对产品实施定位后,通过汽缸对产品进行夹紧固定,实现产品拼焊过程中尺寸定位的精确性与稳定性。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所有中小型装载机驾驶室的拼焊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安全,效率得到显著提升,经实践证明,此种方法与传统的装配装置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倍,且最大可能地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装载机驾驶室结构示意图;
图2为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主视图;
图3为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俯视图;
图4为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2所示,为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主视图,图3为其俯视图,图4为其立体图,所述的装载机驾驶室拼焊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上固定有底座骨架定位销2、底座骨架支座定位轴3和铰接定位座5,铰接定位座5共有两对,底座骨架定位销2和骨架支座定位轴3位于两对铰接定位座5之间,每对铰接定位座5连接一个两侧定位框组件4,两侧定位框组件4顶部设有顶框定位座7和顶框后侧定位座8,两侧定位框组件4连接顶紧汽缸11。所述的底座1上还设有位置装配限位座6,位置装配限位座6位于铰接定位座5外侧。所述的两侧定位框组件4的内侧设有四连杆夹紧机构10。
其使用方法为:顶紧汽缸11将两侧定位框组件4打开,达到最大开度后,吊入驾驶室底座,利用底座骨架支座定位销3的导向作用,放置在底座骨架定位销2上、右前立柱16、右中立柱17、右后立柱18、左前立柱13、左中立柱14、左后立柱15放置在两侧定位框组件4上,通过定位框组件4和四连杆夹紧机构10上的压紧汽缸实施压紧动作。顶紧汽缸11进行夹紧定位,顶框焊合组件19通过顶框定位座7和顶框后侧定位座8定位,使之与各立柱保证尺寸和位置要求。
本实用新型可由气动元件手动阀控制,手动阀上A、B档位,实行汽缸夹紧与收缩动作,可快速地夹紧定位件,然后进行拼焊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龙工(上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龙工(福建)机械有限公司;河南龙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83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