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中心轴支撑的储气筒框架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98259.0 | 申请日: | 2011-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29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 发明(设计)人: | 赵峰;邓翔;刘湘晖;韩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5/07 | 分类号: | B60K15/07 |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心轴 支撑 气筒 框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气筒框架,尤其涉及一种中心轴支撑的储气筒框架。
背景技术
目前,桁架式客车多个储气筒集中布置的固定装置一般都是框式支架,由底板组成储气筒框架,储气筒通过焊接支架或箍带固定在框架底板上。整个框架通过底板安装面的孔位由螺栓固定在车架上,也有将多个储气筒吊挂在底板下的安装方式。
现有的储气筒框架的问题是:框架本身体积较大,框架的组成固定需要多道工艺,组成的整个框架结构复杂,储气筒框架整体布置空间大,支架数量多,重量大。储气筒安装到框架上时,仍需要支撑与底板连接,导致各个储气筒之间的距离较大,并且储气筒处于车架内,只能从下侧拆卸,安装和拆卸都非常不方便。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201062040Y,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重型卡车的储气筒装置,包括有前、后两侧的侧板支架和储气筒,在前、后两侧的侧板支架之间固定安装有中间隔板,储气筒外围紧箍有紧箍带,紧箍带将多个储气筒紧箍在中间隔板的两侧,这样就形成一个总成整体固定在车架上,这样可以较以往的分别固定储气筒的方式节约很大空间,整个系统便于装配和布置,节省了安装工序的时间。但该装置采用的中间隔板占用空间较大,储气筒直接固定在中间隔板上,稳固性较差,并用紧箍带将两个储气筒同时固定,储气筒很容易出现晃动,甚至出现相邻的两个储气筒相互碰撞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储气筒框架集成度不够高,占用空间比较大的缺陷和不足,现提供一种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安装固定方便,免维护的一种中心轴支撑的储气筒框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中心轴支撑的储气筒框架,包括储气筒,框架安装座,所述框架安装座固定在中心支撑轴的两端,中心支撑轴的中部的外圆周上对称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储气筒支座,在储气筒支座上安放有储气筒,并且储气筒通过钢制箍带固定在储气筒支座上。
所述储气筒支座为圆弧型支座,相邻两个储气筒支座的端部固定在一起,储气筒支座的内圆弧半径等于储气筒的外圆半径。
所述储气筒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钢制箍带相对应的箍带槽。
所述钢制箍带的两端设置有连接螺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将储气筒支座固定在中心支撑轴的两端,同时在中心支撑轴上安装有多个框架安装座,取消了多余的储气筒框架,减小了整个框架总成所需的布置空间,实现多个储气筒与车架的固定安装。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对储气筒的安装和拆卸方便,通过钢制箍带能实现对各个储气筒的固定,同时各储气筒相互之间的连接紧凑,空间利用率高,节省了安装空间,实现了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储气筒2时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储气筒2时的左视图。
图中:中心支撑轴1,储气筒2,储气筒支座3,框架安装座4,钢制箍带5,连接螺栓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中心轴支撑的储气筒框架,包括储气筒2,框架安装座4,所述框架安装座4固定在中心支撑轴1的两端,中心支撑轴1的中部的外圆周上对称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储气筒支座3,在储气筒支座3上安放有储气筒2,并且储气筒2通过钢制箍带5固定在储气筒支座3上。
所述储气筒支座3为圆弧型支座,相邻两个储气筒支座3的端部固定在一起,储气筒支座3的内圆弧半径等于储气筒2的外圆半径。
所述储气筒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与钢制箍带5相对应的箍带槽。
所述钢制箍带5的两端设置有连接螺栓6。
中心支撑轴1沿着其外圆周上对称分布有一个以上的储气筒支座3,相邻两个储气筒支座3的端部固定在一起,储气筒支座3为圆弧型支座,其内圆弧的半径等于储气筒2的外圆半径,使得储气筒2能放置在储气筒支座3并通过钢制箍带5固定。中心支撑轴1的两端焊接固定有框架安装座4,框架安装座4上开设有螺栓孔,用于固定在车体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82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