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防漏液、短路的护套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4491.7 | 申请日: | 2011-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54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谢长淮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长淮 |
主分类号: | H01M2/34 | 分类号: | H01M2/34;H01M2/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防漏 短路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领域,特别是一种圆柱型电池和方形电池的电池防漏液、短路的护套。
背景技术
在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上,通常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源,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和铅酸电池等,电池在工作时会释放出较大的电流,一旦电池组中某一个单体电池短路就可能引发燃烧、爆炸等安全事故。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漏液的现象,特别是圆柱型电池的构造特点:正、负极集中在电池的一端,相距1-2个毫米,依靠薄薄的绝缘垫阻隔正、负极,由于正、负极相距很近,电解液的泄露极易造成电池短路。小容量的单体电池装配成大容量的电池组时需要用金属带焊接正、负极,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电池的正、负极相距很近,金属带极易碰到正、负极而发生短路事故。在电池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经常受到晃动、撞击,起连接作用的金属带极易磨损垫片和外套管,一旦垫片和外套管破损,电池极易短路,因此开发出合适的防止电池短路的装置,有效的阻隔电池的正、负极间的接触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防漏液、短路的护套,以解决现有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短路的问题。
现有的圆柱型镍氢,锂离子等电池的构造为:正极引出线连接在电池头部的顶盖上,顶盖底带有密封圈起阻隔正、负极的作用。池外壳是钢壳或铝壳,外壳是负极,外壳上有外套管。封口后电池正、负极之间相距有1-2个毫米,极易短路,电池在焊接连接过程中,容易造成电池外套管的破损,造成电池的短路。
现有方形镍氢,锂离子,铅酸等电池的构造为:正、负极在电池的一端,相距很近,正、负极之间有密封圈阻隔正、负极,外壳是钢壳或铝壳,或塑料壳,电池在组装过程中,正、负极容易短路。小容量的单体电池组装成大容量的电池组时,电池之间需用金属带焊接电池正极部和负极部,金属带起电连接作用,金属带贴近电池外壳。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电池的正、负极部加上一个护套,护套上设有槽,槽内设有金属连接带,槽中间开有孔洞,带有护套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护套起到缓冲电池受到的撞击作用,由于有护套阻隔,避免了金属带接触到电池外壳,减缓了电池外套管的磨损;当有电解液泄露时,护套阻隔了电池正、负极与电解液的接触,有效的防止电池短路,起到绝缘的作用;护套中间开孔,露出电池的极柱,护套上有槽,便于金属连接带的铺设、延伸、固定,便于金属带在正、负极上的焊接;在电池使用过程中,护套在金属带与电池外壳之间,金属带电连接到一个极时,护套阻隔了金属带接触到另一个相反电极的危险。
本实用新型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从而提高了电动公交车,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实用新型在圆柱型电池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是本实用新型在圆柱型电池中的应用实例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在方形电池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在方形电池中的应用实例图。
图中:1、护套 2、槽 3、金属连接带 4、孔洞 5、电池正极 6、电池负极 7、电池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a、图1b所示一种电池防漏液、短路的护套在圆柱型电池中的应用,包括护套1,护套1上开有槽2,槽2内铺设有金属连接带3,槽2中间开设有孔洞4,护套1为圆形,套在圆柱型电池的电池正极5上,护套1上设有槽2,槽2中间开有孔洞4,电池正极5从孔洞4露出,金属连接带3在槽2铺设、固定,金属连接带3与电池正极5电连接,从槽2里引出,由于有护套阻隔,避免了金属连接带3接触到电池外壳7,减少了金属连接带3磨损电池外壳7和电池正极5头部的垫片;金属连接带3电连接到一个极时,护套1阻隔了金属连接带3接触到另一个相反电极的危险,电池的封口是在电池正极5头部位,如果有电解液露出时,护套1阻隔了电解液与电池正极5和电池负极6的接触,从而防止了电池短路的发生。
如图2a、图2b所示一种电池防漏液、短路的护套在方形电池中的应用,包括护套1,包括护套1,护套1上开有槽2,槽2内铺设有金属连接带3,槽2中间开设有孔洞4,护套1为方形,套在方型电池的 电池正极5的极柱部上,护套1上设有槽2,槽2中间开有孔洞4,电池正极5和电池负极6从孔洞4露出,金属连接带3在槽2铺设、固定,金属连接带3与电池正极5和电池负极6电连接,从槽2里引出,由于有护套阻隔,避免了金属连接带3接触到电池外壳7,减少了金属连接带3磨损电池外壳7和电池极柱部的垫片;金属连接带3电连接到一个极时,护套1阻隔了金属连接带3接触到另一个相反电极的危险,电池的封口是在电池极柱部位,如果有电解液露出时,护套1阻隔了电解液与电池正极5和电池负极6的接触,从而防止了短路的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长淮,未经谢长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4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