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收带拉紧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93231.8 | 申请日: | 2011-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98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 发明(设计)人: | 黄汉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汉卿 |
| 主分类号: | B65B13/22 | 分类号: | B65B13/22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 地址: | 中国台湾彰化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拉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紧机,尤其是指一种可自动收带的拉紧机。
背景技术
已知的拉紧机,适用在车辆、拖车、电动车、飞行器及船舶等运输或交通工具,捆绑及固定货物非常方便,操作简便,节省时间与人力,还能自动回收,免去卸货后整理拉紧机的麻烦。
在图1、图2,揭露一种自动收带的拉紧机100,已核准取得中国公告第2936490号专利案。此拉紧机100包括一机壳10与一手把20,两者通过一主轴70枢接在一起且可相互摆动,在主轴70设有一收带盘90与一收带装置50,收带盘90两侧分别拥有一棘轮91,限制一长织带14卷绕在收带盘90上,收带装置50是由一涡卷弹簧52反卷置入一盒体51所组成,涡卷弹簧52一端固定在盒体51内壁且不可移动,另一端与主轴70相连,实现收带盘90自动回收长织带14的功效。
机壳10两端之一界定为前端,另一端视为尾端。机壳10紧邻前端的两侧壁之间安装一挡板组件40,两侧壁在靠近尾端处紧固一尾轴80。每个侧壁具有一拉紧操作区12和一释放收带区13,是由一成形于机壳10侧壁的凸起11分隔构成。
其中,挡板组件40是由一挡板41插入一压簧42组成,在机壳10两侧壁的支持下,挡板41借助压簧42朝向主轴70移动且咬合棘轮91周围任一棘齿92。至于尾轴80则安装一短织带16和一刹车板组件60,此短织带16与长织带14同样在自由端系结有一钩体15,而刹车板组件60由一套在尾轴80的刹车板61与一扭力弹簧62组成,利用扭力弹簧62顶住机壳10的弹力,支持刹车板61绕着尾轴80旋转且压触棘轮91周围任一棘齿92。
前述手把20具有一凸轮21和一镂空部22,此凸轮21因应手把20摆动而可推动挡板41及/或刹车板61与棘轮91呈脱离状态。手把20在镂空部22下方安装一按柄组件30,该按柄组件30由一按柄31与一作用于按柄31的扭力弹簧32组成,按柄31具有一显露在手把20镂空部22的受力部33及两面对着刹车板61的压脚34。
接着看到图3,手把20移到机壳10的释放收带区13,令凸轮21推动挡板41离开棘齿92的卡掣范围。同时,释放收带区13到主轴70距离大于主轴70到棘齿92尖端距离,导致按柄31受限于释放收带区13而不能接触棘轮91。惟有刹车板61因应扭力弹簧62弹力作用仍旧紧贴棘齿92,彼此间形成超过涡卷弹簧的摩擦力,限制收带盘90不能旋转,谓之刹车状态。
刹车期间,因为刹车板61并未卡住棘齿92,而是紧靠产生摩擦作用,凭借大于摩擦作用的力量,即可将长织带14往外拉出,连带收带盘90顺着拉带方向转动,却不会逆向回转。这是因为刹车板61仍与棘齿92维持摩擦作用,长织带14不会带着钩体突然弹回而伤到人。
用户可以选择以下模式之一执行收带作业:
如图4所示,拉紧操作区12到主轴70距离小于主轴70到棘齿92距离,致使按柄31抵住棘轮91周围任一的棘齿92。同时,凸轮21来到挡板41与刹车板61之间,令挡板41咬合对应的棘齿92,阻止棘轮91顺着拉带方向转动,谓之锁住状态。自凸起11开始,推动手把20往挡板组件40方向为既定摆幅,以按柄31顶着棘齿92,带动棘轮91同向旋转,实现收带盘90卷收长织带14动作。此刻,棘齿92会推开挡板41和刹车板61,不让棘轮91受阻。
手把20位移至终点,受力往凸起11方向拉回。挡板41咬合棘齿92,阻止棘轮91逆转,加上刹车板61依弹性作用而紧贴棘齿92,使收带盘90维持静止不动状态,不得收回长织带14。按柄31随着手把20拉回而越过一个或以上的棘齿92,回到拉紧操作区12紧邻凸起11的部位且抵住对应的棘齿92,等待手把20下次摆动。
回收长织带14的过程以人力为主,逐渐缩减两织带14、16总长度并完成捆绑功能,谓之手动模式。
如图5所示,手把20重回释放收带区13,然后按下按柄31的受力部33,令压脚34推动刹车板61绕着尾轴80转动,导致刹车板61与棘轮91的棘齿92彼此间的摩擦力减少或是离开。同时,涡卷弹簧的扭矩大于摩擦力,或者让收带盘90处于自由状态,可在扭矩作用下自行转动,把长织带14往回拉,根本不需要人力,谓之自动模式。
但是,自动收带的速率非常快,依惯性快速拉回钩体,容易伤及使用者或周遭人员。虽然,受力部33下压力量可以调节,却无法准确到丝毫不差的精密程度。特别是,初次使用拉紧机或精神状态不集中时,易受紧张情绪或疏忽等人为因素影响而按压到底,仍有钩体高速拉回的疑虑。因此,如何避免高速拉回钩体,就成为本实用新型亟待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汉卿,未经黄汉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32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