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92087.6 | 申请日: | 2011-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92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 发明(设计)人: | 彭继先;张庆雪;孟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菏泽睿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C02F3/02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张贵宾 |
| 地址: | 27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尾气 综合利用 设备 | ||
(一)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保护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
(二) 背景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生物发酵制品已成为2l世纪投资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因生物发酵药品具有疗效高,毒性低,副作用少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甚至将会逐步取代一些化学合成药物,为人类健康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因生物医药发酵空气用量大,如年产600吨头孢菌素C钠盐的企业,每小时的空气使用量高达30000多立方,但在生产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利用率仅为10%左右,并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未处理尾气排入大气,使部分发酵代谢产物随尾气带出,甚至有特殊难闻气味产生,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时尾气中的药品成分或中间体浓度及其微生物的其他代谢产物的浓度在空气中不断升高,对人体及环境产生危害。因此,必须对其发酵尾气进行治理。
发酵尾气成分复杂,国内外的处理方法不多,很难找到一个彻底、经济的合理方案。国外一般在发酵罐尾气气液分离装置后再安装膜过滤器,膜过滤器分离效率高,但受发酵排气灭菌蒸汽等影响,膜过滤使用寿命短,维护费用高;而且对尾气而言,压降阻力大,这将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空压机出口压力增高,电耗大大增加,而发酵罐压增高,将对罐内生产菌代谢过程带来不可预计的影响。国内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尾气排放过程中的损失和危害,尾气一般直接排空,生产方式比较粗放。有措施的也只是采用一般的低效率旋风分离器和喷淋吸收塔。喷淋吸收装置在一般的化工生产中经常采用,而在医药发酵尾气排放中应用,有效率低、易产生吸收剂二次液沫夹带损失和运行费用高等弊端,同时,数量庞大的发酵尾气直接排放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外当前大量生产废水处理的方式是生化法,尤其是针对发酵行业产生的大量高浓度有机废水采用生化方式是最经济的。生化处理的方式分为厌氧和好氧,而单纯的厌氧系统又不能直接处理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好氧系统是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必不可少的方式。污水好氧处理工段不论是接触氧化、活性污泥、还是生物滤池等处理方式均需采用鼓风机对污水进行充氧,以保证好氧微生物的正常生活,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污水处理的费用和成本。例如,一个日处理能力5000吨废水,要求废水COD从2500降到300时需氧量大约为600公斤/时,氧气的利用率按10-15%计算,需空气量为接近20000立方/时,能产生这些风量(风机增压按7米水深计)的风机则需要配置的动力为接近600kwh,每天的动力费用近万元,这显然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发酵尾气即使采用简单旋风分离器分离排放,依然是浪费严重。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既能处理发酵尾气的气味又可以对污水进行好氧处理的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其特殊之处在于:包括发酵尾气缓冲罐,发酵尾气缓冲罐一侧与旋风分离器相连接,旋风分离器通过气体管道与发酵罐相连接;发酵尾气缓冲罐另一侧通过气体连接管道与生化池相连接,生化池池底设有布气管,生化池出水进入沉淀池,沉淀池底部通过污泥回流管道与生化池相连接。
发酵尾气缓冲罐与生化池之间的气体连接管道上设有止回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将现有处理后的发酵尾气,引入到好氧生化池中进行补充微生物所必须的氧份,并在气体连接管道上加有止回阀,防止倒流,这样既解决了发酵尾气的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又降低了好氧生化池的动力消耗问题。
(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发酵尾气综合利用设备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101发酵尾气缓冲罐,102旋风分离器,103发酵罐,104气体管道,105气体连接管道,106生化池,107止回阀,108布气管,109沉淀池,110污泥回流管道。
(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菏泽睿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未经菏泽睿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20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