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轻质组合楼盖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91895.0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8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5/17 | 分类号: | E04B5/17;E04B5/28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姚娟英;邓青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 楼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质组合楼盖。
背景技术
在建筑结构尤其是多高层结构中,通常采用压型钢板一普通混凝土组合楼盖、普通钢筋混凝土肋梁型楼盖或钢筋混凝土井字型楼盖等。这些楼盖结构一方面难以适应大开间的柱距要求,另一方面因其较大的自重对结构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现有楼盖结构大多为现场湿作业,工期也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既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又因较轻的重量而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施工方便、适用较大开间的轻质组合楼盖。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轻质组合楼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交叉桁架组成基底,该基底的上部设置预制板,预制板的上方铺设有后浇层混凝土。
交叉钢桁架最好采用高强薄壁冷弯镀锌板,其中上下弦均为冷弯薄壁槽钢、腹杆为小槽钢,整体位于楼盖的下层。
所述基底上方在桁架交叉处的上弦杆上布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基底上方在桁架交叉以外的上弦杆上布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两块互相垂直交错设置的连接板,这两块连接板互相垂直交错设置后俯视呈“十”字型,这两块连接板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U”字型盖板;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弯折板,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呈“U”字型。
所述预制板设置在由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围成的区格。
所述后浇层混凝土直接浇筑在所述预制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方。
所述交叉桁架的上下弦杆及腹杆均为薄壁槽钢;交叉钢桁架的连接采用连接耳通过自攻螺钉连接。
所述预制板由轻骨料钢筋混凝土板或轻骨料钢筋混凝土纤维板制作,上表面及侧面均为粗糙面;并且预制板支承于交叉桁架的上弦并覆盖所有交叉钢桁架所形成的区格,与上弦的搭接长度不小于5cm。
所述后浇层混凝土采用轻骨料混凝土支承,后浇层混凝土内配置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同现有的所有楼盖结构相比,自重轻、整体性能与抗震性能良好;
2、现场施工作业量少、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
3、因下部支承桁架采用高强镀锌板,楼盖的整体抗火能力得到提高。
4、可适用较大的跨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交叉钢桁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铺设第一块预制板后的楼盖。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施工阶段安装预制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实施方案中浇筑后浇层混凝土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轻质组合楼盖由交叉桁架1、预制板2和后浇层混凝土5组成,并通过第一连接件3、第二连接件4将各部分组合成整体共同工作,参见图1、4、5、6所示。其中交叉桁架1组成轻质组合楼盖的基底,预制板2支承于交叉桁架1的上弦并覆盖所有交叉钢桁架所形成的区格,基底上方在桁架交叉处的上弦杆上布置第一连接件3,基底上方在桁架交叉以外的上弦杆上布置第二连接件5,所述第一连接件4包括两块互相垂直交错设置的连接板,这两块连接板互相垂直交错设置后俯视呈“十”字型,这两块连接板的两个末端均设置有“U”字型盖板,参见图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5包括一具有开口的弯折板,从而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呈“U”字型,参见图3所示。后浇层混凝土5直接浇筑在所述预制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方。
本实施例中,交叉桁架1的上下弦杆及腹杆均为薄壁槽钢,位于楼盖的下层;交叉钢桁架的连接可采用连接耳通过自攻螺钉连接,但一个方向尽可能通长。钢桁架断面尺寸、间距等根据楼盖的设计要求确定;预制板2由轻骨料混凝土制作,上表面及侧面应为粗糙面,以提高与后浇混凝土5的结合度;预制板2支承于交叉桁架的上弦并覆盖所有交叉钢桁架所形成的区格,与上弦的搭接长度不小于5cm;预制板2可以是轻骨料钢筋混凝土板或轻骨料钢筋混凝土纤维板,其厚度应根据钢桁架的间距确定,并应满足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要求;后浇层混凝土5为浇筑于预制板和钢桁架上方的轻骨料混凝土,并应保证槽口处混凝土的密实性。为防止收缩、温度裂缝并从楼盖受力的角度出发,后浇层混凝土5内应配置一定数量的分布筋。
本实用新型的施工工序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918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极灯改进结构
- 下一篇:城市生活垃圾中有机质降解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