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及其可携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8819.4 | 申请日: | 2011-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1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王定贤;黄杰;杨山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1/10 | 分类号: | F16C11/10;H05K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簧式 枢纽 及其 可携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管簧式枢纽器,是指一种装设于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间用以启闭的枢纽器。
背景技术
枢纽器是用于连接两物体以使其得相对枢转启闭,尤其广为运用于可携式装置中,如图12所示为一种现有技术的管簧式枢纽器,其具有一枢轴60及一利用管簧片卷曲成型的套筒70,套筒70的内径略小于枢轴60的外径且具有一缺口701,使得套筒70套设于枢轴60上时略为撑开而迫紧于枢轴60外围,则枢轴60相对于套筒70旋转时相互摩擦进而产生扭力,以使得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在相对枢转时得以停滞于任意位置。
进一步而言,现有技术中的枢轴60是为一实心的金属杆体,由于可携式装置的上盖与底座间需要利用线路来形成电性连接,又现有技术的枢纽器装设于上盖及底座之间,故该等线路必须沿着现有技术的枢纽器的表面来布线,则现有技术的枢纽器所需的容纳空间将随之增加,亦有可能在现有技术的枢纽器枢转时不当绕卷线路而导致损坏;此外,由于可携式装置的底座与上盖将相对枢转,故线路需预留多余的长度方可允许枢转,故可携式装置的底座或上盖中亦须预留空间以容纳该等线路,避免上盖相对于底座枢转时缠绕到该等线路。
然而,随着市场对于可携式装置的轻薄短小的需求,前述对于容纳线路而产生的多余空间已成为缩小可携式装置体积的阻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是将现有技术的管簧式枢纽器加以改良,以使其协助缩小整体可携式装置的体积。
为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为设计一种管簧式枢纽器,其中包括:
一枢轴,其为一中空杆体且两端贯穿成型有开口;
一第一连结件及一第二连结件,其分别套设于枢轴外,各连结件包含有一固定部及至少一套筒部,各连结件的套筒部由固定部的端缘延伸弯折成型,第一及第二连结件的相对端分 别延伸成型有一止挡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可携式装置,其包含有一上盖与一底座,各管簧式枢纽器的其中第一连结件的固定部与上盖相互固定、第二连结件的固定部与底座相互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用以电性连接上盖与底座的线路,可透过中空的枢轴加以布线,故线路所占据的体积将与枢纽器所占体积重迭,而达到节省空间的功效,同时透过止挡凸部的设计,可避免两连结件过度旋转,故可限制上盖的开启角度。
进一步而言,其中枢轴上接近一端处的周缘径向突伸成型一第一环凸缘,第一连结件的套筒部与枢轴的第一环凸缘相抵靠。
进一步而言,其中枢轴上中段部位的周缘径向突伸成型一第二环凸缘,第一连结件的套筒部夹持于枢轴的第一环凸缘与第二环凸缘之间。
进一步而言,其中第一与第二连结件的止挡凸部分别于相对应侧缘突伸成型有相对应的嵌合件。
进一步而言,其中嵌合件分别为一嵌合凸块成型于第一连结件的止挡凸部,及一嵌合槽成型于第二连结件的止挡凸部。
进一步而言,其中枢轴的外壁接近第一环凸缘处延伸成型有一固定凸块,第一连结件的套筒部的外端内凹成型有相对应的固定卡槽,第一连结件的固定卡槽与枢轴的固定凸块相嵌合。
进一步而言,其中各连结件的各套筒部具有一连接端及一自由端,套筒部的连接端与固定部相接,且套筒部的自由端与连接端之间形成一缺口。
进一步而言,其中各连结件具有两相分离的套筒部,两套筒部朝相反方向弯折成型,两套筒部的缺口错位而不相对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的元件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的侧视剖面图;
图4为第一连结件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的上视平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可携式装置的外观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的端视剖面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另一实施例的元件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管簧式枢纽器另一实施例的上视平面图;
图12为现有技术管簧式枢纽器的元件分解图。
附图主要标号说明
10、10A枢轴 11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881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网络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发动机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