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7066.5 | 申请日: | 2011-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39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孙伟;周雯雯;高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伟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地址: | 25010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反应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背景技术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是在升流式厌氧污泥层(UASB)反应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反应器,它依靠沼气在升流管和降流管间产生的密度差在反应器内部形成流体循环。这种内循环加强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使得处理同类废水时,该反应器的有机负荷达到UASB反应器的2-4倍。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IC反应器相当于两个UASB反应器上下叠加串联构成,包括混合区15、颗粒污泥膨胀床区2、精处理区6、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8。混合区15与进水管1连通,出水区8与出水管9连通,气液分离器5与沼气管10连通。内循环系统是IC工艺的核心部分,由两级三相分离器3、升流管4、气液分离器5和降流管7等组成。内循环系统提高了颗粒污泥膨胀床区2的液相上升速度,增加混合强度,强化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还能够稀释进水,提高IC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但是,由于内循环系统为自然循环,无外界动力,因此,颗粒污泥膨胀床区2的液相上升极限速度受到限制,影响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外,降流管7为单管进入混合区15,存在循环液与进水混合不均匀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它在自然循环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混合区、颗粒污泥膨胀床区、精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混合区与进水管连通,出水区与出水管连通,气液分离器与沼气管连通,内循环系统包括两级三相分离器、升流管、气液分离器和降流管,所述升流管下端串接文丘里管,文丘里管喉部开有若干连通管内外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由外向内斜向上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降流管下端设有八爪布水器。
本实用新型的升流管下端串接其喉部带通孔的文丘里管,一级三相分离器的集气罩收集的沼气沿着通孔进入文丘里管内部,由于Venturi效应形成射流,将污水和厌氧污泥颗粒吸入文丘里管内。在喉部,流速达到最大,液体中的气泡破裂粉碎,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内部的激荡扰动,提高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IC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升流管下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颗粒污泥膨胀床区,3三相分离器,4升流管,5气液分离器,6精处理区,7降流管,8出水区,9出水管,10沼气管,11文丘里管,12八爪布水器,13集气罩,14通孔,15混合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图3所示,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混合区15、颗粒污泥膨胀床区2、精处理区6、内循环系统和出水区8。混合区15与进水管1连通,出水区8与出水管9连通,气液分离器5与沼气管10连通。内循环系统包括两级三相分离器3、升流管4、气液分离器5和降流管7。升流管4下端串接文丘里管11,文丘里管11喉部开有若干连通管内外的通孔14。通孔14由外向内斜向上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升流管下端串接其喉部带通孔的文丘里管,一级三相分离器的集气罩13收集的沼气沿着通孔进入文丘里管内部,由于Venturi效应形成射流,将污水和厌氧污泥颗粒吸入文丘里管内。在喉部,流速达到最大,液体中的气泡破裂粉碎,进一步增加了液体内部的激荡扰动,提高了废水中有机物和颗粒污泥间的传质效率。
为了解决循环液与进水混合不均匀的问题,降流管7下端设有八爪布水器12,达到均匀布水的作用,充分稀释进水,提高IC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该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了解本专利的精神与原则后对其进行变更或修改而达到等效目的,而此等效变更和修改,皆应涵盖于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范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伟,未经孙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70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反渗透过滤装置的浓水回用系统
- 下一篇:一种污水生化处理曝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