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5352.8 | 申请日: | 2011-08-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9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戴太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太才 |
主分类号: | B01D33/073 | 分类号: | B01D33/073;B01D33/067;B01D33/42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娄底市兴娄专利事务所 43106 | 代理人: | 邬松生 |
地址: | 417009 湖南省娄***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中小型洗煤工艺线上的煤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为除去煤中的石块、夹石及其它杂物,都采用洗煤方式及其装置,经洗煤后的煤水混合物进行沉淀将煤水分离,分离后的水可循环利用,而去水后的洗煤进入焦化等工序。在本实用新型之前,为了脱去洗煤中的水一般采用沉淀池方式,即花很大财力与物力用钢筋混凝土或其它建筑材料制成一个具有一定容积的沉淀池,把洗煤后的煤水混合物放(流)入沉淀池,在经过一段沉淀时间后煤沉入池底,把水放(流)走,再把沉淀的煤取出。这种用沉淀池方式或装置来实现煤水分离,占地面积大,初期设备投资费用高,同时受多种条件的影响使沉淀不完全,不少未经完全沉淀的洗煤随水流走,浪费资源,增加了生产成本,又污染了环境,是一种不可长久采用的洗煤脱水工艺或装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投资省、占地面积小又能保证洗煤效果的煤水分离装置。
为完成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一种煤水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内撑支体和第二内撑支体、第一内滤网和第二内滤网、左挡板和右挡板、左筒体和右筒体、左定位板和右定位板、第一外滤网和第二外滤网、外撑支管、第一内撑支板和第二内撑支板、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传动圈、输送带、传动齿轮、右固定座和左固定座、转轴、传动锥盘以及进煤槽。左筒体固连在左挡板与左定位板之间,右筒体固连在右挡板与右定位板之间,外撑支管的两头同左定位板及右定位板的内侧固连,在外撑支管的外边包裸有第二外滤网和第一外滤网。传动圈套装在右筒体的外周,在右挡板旁配有输送带。数量大于1的第二内撑支体的一头沿左挡板上的进煤口周边均匀或非均匀布置并与左挡板的内侧固连,第二内撑支体的另一头沿第二内撑支板的中心孔周边均匀或非均匀布置并与第二内撑支板的内侧固连,在第二内撑支体的外边包裸有第二内滤网,第二内滤网的两头同时固连在左挡板和第二内撑支板的内侧。数量大于1的第一内撑支体的两头呈均匀或非均匀布置并固连在左挡板和第一内撑支板的内侧,在第一内撑支体的外边包裸有第一内滤网,第一内滤网的两头固连在左挡板和第一内撑支板的内壁。在右挡板和第一内撑支板之间有数量大于等于1的第一加强筋相连,在第一内撑支板和第二内撑支板之间有数量大于等于1的第二加强筋相连。转轴经轴承装配在右固定座和左固定座上,安装在转轴一端的传动齿轮与传动圈啮合,转轴由配电动机的变速箱驱动;安装在转轴另一端的传动锥盘与左筒体的表面接触,进煤槽安装在进煤口处。
由左挡板和右挡板、左筒体和右筒体、左定位板和右定位板以及数量大于1的外撑支管构成的圆柱形分离桶的中心轴线与水平线成α角。
采用如上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煤水分离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技术效果在于:
①占地面积小,不需砌筑大容量的沉淀池就能实现煤水分离;
②建设初期的设备投资节省30~40%;
③不产生沉煤,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
④不受场地的限制,可固定在洗煤机旁,亦可安装在活动机架上,根据需要实行流动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煤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亦为本实用新型的摘要附图。
图2为所述煤水分离装置中的圆柱形煤水分离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沿图2的B-B线向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2)本实新型所述的一种煤水分离装置包括第一内撑支体2和第二内撑支体15、第一内滤网3和第二内滤网14、左挡板4和右挡板4A、左筒体5和右筒体5A、左定位板6和右定位板6A、第一外滤网7和第二外滤网8、外撑支管9、第一内撑支板11和第二内撑支板12、第一加强筋11A和第二加强筋12A、传动圈13、输送带16、传动齿轮17、右固定座18和左固定座18A、转轴19、传动锥盘20以及进煤槽21,其中由左挡板4和右挡板4A、左筒体5和右筒体5A、右定位板6和右定位板6A以及数量大于1的外撑支管9构成的圆柱形煤水分离桶的中心轴线与水平线成α角,α=10~25°。为了确保圆柱形煤水分离桶在运行中的稳定,可以在左筒体5的外周加装半圆形定位圈,对圆柱形煤水分桶离形成了点、面支撑,保持半圆形定位圈的内表面与左筒体5的外表面的间距在0~0.5mm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太才,未经戴太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53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块化恒温多滤桶油雾净化及排渣过滤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分体式滤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