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急倾斜巷道放顶煤组合式自移液压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81200.0 | 申请日: | 201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061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风杰;李宁;张全锦;梁平玉;吴连城;王冠鑫;赵永刚;王伟峰;董晓娜;崔艳菊;卢德恩;朱飞跃;高倩;王京涛;张宇;王振龙;王奉献;曾凡仑;冯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平能化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3/04 | 分类号: | E21D23/04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王聚才 |
地址: | 46702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倾斜 巷道 放顶煤 组合式 液压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煤矿支护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急倾斜巷道放顶煤组合式自移液压支架。
背景技术
急倾斜煤层占我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4%,分布广,赋存条件复杂,矿井数量多。目前,其工作面的支护设备主要有单体液压支柱、伪倾斜柔性掩护液压支架和悬移顶梁液压支架。单体液压支柱的前移靠人工完成,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性差,生产效率低,支柱易陷入底板中。伪倾斜柔性掩护液压支架适应煤层厚度变化能力差,倾角变化要求不能太大。悬移顶梁液压支架顶梁卸载后暴露的顶板面积大,易引起冒落,自稳性差。在急倾斜中厚—厚煤层水平分段巷道放顶煤采煤工作面,以上支护设备因自身的局限性不适应此种工作面的支护,因此需要一种安全高效、机械化程度高的支护设备,以满足工作面支护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急倾斜中厚—厚煤层水平分段巷道放顶煤组合式自移液压支架,实现放顶煤、运输、支护和移架的全部机械化操作,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人安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急倾斜巷道放顶煤组合式自移液压支架,包括自前向后依次连接设置的前架、过渡梁和后架,所述前架、过渡梁和后架至少由两组并排组合设置。
所述每组前架均包括前底座、伸缩杆、两根前立柱、前顶梁、挑梁、挑梁千斤顶、翻转梁和翻转梁千斤顶;两根前立柱分别位于伸缩杆前后,伸缩杆和两根前立柱上端分别与前顶梁下部铰接,伸缩杆装在与前底座一体的伸缩体内,两根前立柱下端分别铰接在前底座上,挑梁后端铰接在前顶梁前端,挑梁千斤顶两端分别与前顶梁和挑梁下部铰接,翻转梁与前顶梁的左侧或右侧铰接,翻转梁千斤顶两端分别与前顶梁和翻转梁下部铰接。
所述每组后架均包括后底座、两根后立柱、后顶梁、四连杆机构、外侧护板、外侧护板导杆、外侧护千斤顶、内侧护板、内侧护板导杆、内侧护千斤顶、尾梁、尾梁千斤顶、插板和插板千斤顶;两根后立柱分别位于四连杆机构前后,四连杆机构和两根后立柱上端分别与后顶梁下部铰接,四连杆机构和两根后立柱下端分别铰接在后底座上,后顶梁位于内侧护板和外侧护板之间,内侧护板由铰接在内侧护板上的内侧护板导杆导向,内侧护千斤顶铰接在内侧护板和后顶梁之间;外侧护板由铰接在外侧护板上的外侧护板导杆导向,外侧护千斤顶铰接在外侧护板和后顶梁之间;外侧护板和内侧护板形成开口朝下的槽型结构;尾梁前端与后顶梁后端铰接,尾梁千斤顶铰接在尾梁和后底座之间;尾梁轴向设有滑道,插板装在尾梁的滑道内,插板千斤顶铰接在尾梁和插板之间。
所述每组过渡梁均包括外过渡梁、内过渡梁和过渡梁千斤顶;外过渡梁前端与前顶梁后端铰接,内过渡梁后端与后顶梁前端铰接,内过渡梁水平插设在外过渡梁内并与外过渡梁滑动连接,过渡梁千斤顶铰接在内过渡梁和外过渡梁之间。
所述并排设置的两组前架通过中担梁和前横拉千斤顶连接,中担梁两侧分别通过两根长销与两前顶梁铰接,前横拉千斤顶两端分别与两伸缩体铰接。
所述并排设置的两组后架通过后横拉千斤顶连接,后横拉千斤顶两端分别与两后顶梁铰接。
所述每组前架与该前架正后方的后架之间通过拉架千斤顶连接,拉架千斤顶两端分别与前底座后端和后底座前端铰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液压支架的各个部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可降低设计周期及生产成本。前架和后架均采用左右完全对称结构,以适应液压支架不同组合数量的需求。
(2)、工作时至少由两组液压支架组合一起,可根据煤层厚度采用多组支架组合在一起使用。液压支架的中心距可调,以适应在多组支架组合及不同巷道宽度的需求。
(3)、至少两组前架通过中担梁和前横拉千斤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至少两组后架通过后横拉千斤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可有效提高液压支架整体的稳定性。
(4)、外侧护板和内侧护板形成开口朝下的槽型结构,增加了外侧护板和内侧护板支撑煤壁的能力,同时使内侧护板导杆在内侧护板上的支点向后顶梁方向移动,改善了内侧护板和内侧护板导杆的受力状况;同时使外侧护板导杆在外侧护板上的支点向后顶梁方向移动,改善了外侧护板和外侧护板导杆的受力状况。
(5)、后支架的外侧护板采用同侧单支点浮动支撑和分体结构,便于调整后架,适应巷道煤壁起伏的变化。
(6)、前架的前顶梁采用中担梁及活动销浮动连接装置,及后架的外侧护板和内侧护板采用箱型及分体结构设计更适应顶板的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平能化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平能化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812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