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道路附着系数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8770.4 | 申请日: | 201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7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龚标;吴雷;丁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 |
地址: | 21415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道路 附着 系数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试仪,尤其是一种道路附着系数测试仪,属于道路附着系数测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交通事故中车辆制动性能的确定一直是事故调查和处理面临的难题,车辆制动性能的确定对事故处理机责任认定起着重要作用。由于车辆制动性能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车辆本身的安全装置的性能以外,道路路面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制动性能。例如,车辆在干燥的沥青路面与在湿滑的水泥路面的制动性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正确的测定道路路面的附着力,不仅对事故处理和责任认定有着重要作用,还能够根据事故现场道路路面附着力的测定,提出道路安全性改善针对性的事故预防措施。
道路附着系数不仅影响车辆的加速性能、制动性能,而且影响车辆的操作稳定性。由于影响道路附着系数的因素较多,现场测定道路附着系数的设备较复杂,测试数据的重复性也较低。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车辆的制动性能是责任认定的重要因素。通过现场勘查,对于制动性能较差的车辆,要确定是车辆自身的原因还是道路附着力较小的原因,进而对事故成因做出正确的判断。
目前国内在事故现场勘查中,交通事故现场道路附着系数测试没有便携式的设备,一般采用估算的方法,存在着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道路附着系数测试仪,其结构简单紧凑,携带使用方便,测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道路附着系数测试仪,包括壳体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处理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上设有用于与道路接触测试的道路接触部;壳体内设有用于采集拉动壳体运动拉力的拉力传感器,所述拉力传感器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输出端与LED显示模块相连。
所述拉力传感器通过放大滤波电路及A/D转换器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放大滤波电路通过线性化处理模块与A/D转换器相连。
所述处理器的输入端与设置模块相连。所述处理器与通讯模块相连。
所述通讯模块为232通信模块。所述处理器为单片机、ARM、DSP或FPGA。
所述壳体的表面上设置有轮胎体,形成壳体的道路接触部。所述壳体上设有配重块安装孔。
所述壳体对应于形成道路接触部的表面呈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壳体通过设置轮胎体形成道路接触部,通过轮胎体与道路接触来模拟机动车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检测轮胎的制动力,得到相应道路的附着系数;壳体内设有拉力传感器及处理器,通过拉力传感器能够测量得到拉动壳体运动时的拉力值;并将所述拉力值输入到处理器内,处理器根据拉力值及壳体的重量,能够计算处理得到道路附着系数,结构简单紧凑,携带使用方便,测试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模拟轮胎与道路间的附着系数,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相应的表面上设有轮胎体,通过轮胎体形成道路接触部;轮胎体的形状与壳体的形状相一致。壳体对应于形成道路接触部的表面呈圆弧状,当需要测试道路的附着系数时,壳体的道路接触部放置于道路上并与道路相接触。壳体内设有拉力传感器,所述拉力传感器的输出端与位于壳体内的处理器输入端相连;处理器的输出端与LED显示模块相连。具体地,拉力传感器通过放大滤波电路、线性化处理模块及A/D转换器与处理器相连,能够提高测试的精度。处理器与通讯模块相连,所述通讯模块为232串口通信接口,处理器的输入端还与设置模块相连,通过设置模块能够对测试数据清零,并能够控制电源开关。为了适应不同的测试条件,壳体上设有配重安装孔,通过配重安装孔能够调节测试重量。处理器可以采用单片机、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或其他微处理器。LED显示模块位于壳体上。
壳体内还有电源模块,壳体内的拉力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线性化处理模块及A/D转换器形成数据采集部分,处理器形成数据处理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未经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87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高压气体放电灯的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下一篇:减震器活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