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7500.1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3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杨子逸;林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子逸;林智伟 |
主分类号: | B60R1/12 | 分类号: | B60R1/12;B60R11/04;B60R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王昭林;项京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影像 记录 装置 车辆 后视镜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后视镜,特别是涉及一种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
背景技术
由于科技的进步,车辆的配备愈来愈多元化,以行车安全考虑来看,行车记录器能够记录车辆周围的影像,进一步留下车辆行驶过程中偶遇的突发状况,行车记录器对于车辆肇事时能够提供明确证据,而有助于厘清肇事的责任,且记录的影像能够供鉴定单位做出正确且公正的判断。鉴于此,搭配有行车记录器的车辆更能获得驾驶者的青睐。
然而,鉴于市售的行车记录器的规格皆使用于汽车的内部,且因为有些装置是属于外接式的,所以无法置于室外,因此,有些车祸事故的死角也无法处理,甚至有些肇事的汽车会将记录器销毁,而往往损失最大的都是机车及自行车,倘若勉强将行车记录器外接在机车或是自行车上,则行车记录器会遭受到风吹雨打且容易被小偷偷走,另外,因为行车记录器的体积颇大,外接在机车或是自行车上亦会影响整体的外观。
所以,如何改善以上所述的缺点,一直是本技术领域者持续努力的重要目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美观且具有保护性及防盗性的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
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个镜架、一个反射镜、一个挡板,及至少一个影像记录装置。所述镜架装设于一部车辆上,所述镜架包括一个本体、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内部的容置空间、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相对前侧且使所述容置空间与外界相连通的前开口,及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相对后侧且使所述容置空间与外界相连通的后开口。所述反射镜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后开口处。所述挡板能拆离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能封闭所述前开口。所述影像记录装置能拆离地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影像记录装置朝向所述挡板且透过所述挡板记录行车状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凭借所述影像记录装置能拆离地设置于所述本体上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能增加整体的外观美感,而利用所述挡板能拆离地设置在所述本体上且用以封闭所述前开口,能避免所述影像记录装置遭受风吹雨打且能防止所述影像记录装置遭到盗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及
图2是一俯视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1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于安装在一部车辆上,所述车辆在本实施例中是以机车做说明,但不以此为限,当然也可以是汽车或是其他类的车辆,所述内嵌影像记录装置的车辆后视镜1包含一个镜架2、一个反射镜3、一个挡板4,及一个影像记录装置5。
所述镜架2装设于所述车辆上,并包括一个本体21、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21内部的容置空间22、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21相对前侧且使所述容置空间22与外界相连通的前开口23,及一个形成在所述本体21相对后侧且使所述容置空间22与外界相连通的后开口24。另外,所述反射镜3设置于所述本体21上且位于所述后开口24处,而所述挡板4是能拆离地设置在所述本体21上且用以封闭所述前开口23,另外,所述影像记录装置5是能拆离地设置于所述本体21上且位于所述容置空间22内,而所述影像记录装置5朝向所述挡板4且能透过所述挡板4记录行车状况。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所述挡板4为一透明压克力板,但不以此为限,当然所述挡板4也可以是一单向玻璃,且包括一透视面41及一相反于所述透视面41且方向朝外的反射面42。
在使用上,先将所述镜架2装设于所述车辆上,接着将所述影像记录装置5利用机械元件固定于所述镜架2的本体21上且位于所述镜架2的容置空间22内,最后将所述挡板4设置在所述本体21上且封闭形成在所述本体21相对前侧且使所述容置空间22与外界相连通的前开口2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子逸;林智伟,未经杨子逸;林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75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并胆经、肾经两组织疾病的治疗装置
- 下一篇:中耳道加压注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