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等强自锁紧防松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4893.0 | 申请日: | 2011-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01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刘效春;刘明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北恒远工程建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5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锁紧防松锚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防矿山顶板冒落的一种支护锚杆。
背景技术
锚杆支护是通过人工加固围岩来增强巷道围岩自身强度,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实现对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锚杆支护系统中,在其它条件一定时,锚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锚杆的强度及安装质量。图1所示为已有的锚杆结构,在这一结构形式中,锚杆是由杆体1、托盘2、球垫3、垫圈4和螺母5,这其中,垫圈4是为起到减磨增压的作用,在完成安装之后,托盘以上部位在巷道围岩内,在锚固力的作用下基本因固定不发生变形,螺母以下部位始终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巷道围岩较大的压力作用下杆体的伸长主要发生在巷道顶帮应力集中的托盘与螺母之间的部位,当该部位发生弹性伸长时,螺母必然发生松动,其主要原因是杆体与巷道表面不垂直,杆体受力后托盘对杆体起剪切作用,同时由于煤矿井下受力复杂,托盘受反作用力及包括旋转力在内的各种力的作用,托盘及螺母脱落,支护失效。虽然也有一些厂家采用防松螺母代替普通螺母,但从使用效果来看,仍不可避免上述现象。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自锁紧防松树脂锚,以提高锚杆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等强自锁紧防松锚杆的结构特点是:所述锚杆包括杆体、托盘、球垫、垫圈和螺母,其特征是在所述垫圈与螺母之间设置有防松组合垫圈,所述防松组合垫圈是由两片垫片组成,两片垫片的外侧为带有放射状凸纹面,内侧为斜齿面,以两片垫片的外侧放射状凸纹面分别与两端接触面上的垫圈及螺母成咬合状态,两片垫片的内侧斜齿面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等强自锁紧防松锚杆的结构特点也在于所述防松组合垫圈内侧的斜齿面的坡斜角度大于杆体的螺纹角度。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锚杆中增加设置防松组合垫圈,有效防止了因振动引起的螺母松动,其安装和拆卸容易,不受作用力强弱的影响,温度有变化也不会松动,具有耐久性,可重复使用,有效保证的锚杆使用的安全性及可靠性。
2、本实用新型的自锁紧结构使得锚杆在使用过程中螺母无需再次紧固,自动锁紧,充分发挥了等强锚杆的支护效果。
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实施,尤其适合于煤矿井下支护受力状况较为恶劣的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已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松组合垫圈外侧放射状凸纹面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侧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松组合垫圈内侧斜齿面示意图,图4b为图4a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防松组合垫圈内侧斜齿面间形成相对错动示意图;
图中标号:1杆体;2托盘;3球垫;4垫圈;5防松组合垫圈、6螺母;7放射状凸纹面;8斜齿面。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自锁紧防松锚杆的结构形式是锚杆由杆体1、托盘2、球垫3、垫圈4、防松组合垫圈5和螺母6组成,其中防松组合垫圈5是由两片垫片组成,两片垫片的外侧为放射状凸纹面7(图3a、图3b所示),内侧为斜齿面8(图4a、图4b所示),在螺母6被拧紧后,是以两片垫片外侧的放射状凸纹面7分别与两端接触面上的垫圈4及螺母6成咬合状态,两片垫片内侧的斜齿面8相对设置,防松组合垫圈5内侧的斜齿面的坡斜角度大于杆体的螺纹角度,当螺母松动时,由于组合垫圈的两片垫圈4及螺母6成咬合状态,两片组合垫圈的轴向位移大于螺母的位移,达到紧固的目的。
图5所示,当在托盘2与螺母6之间的锚杆杆体发生弹性伸长或因机械振动的情况下使螺母发生松动趋势时,因垫圈4和螺母6与外侧放射状凸纹面7之间的摩擦力大于内侧斜齿面间8之间的摩擦力,因而在两片垫片内侧的斜齿面间形成相对错动而产生抬升张力,被拉长杆体收缩;当杆体收缩时,防松组合垫圈5的斜齿面8会使螺母6回到原来的位置,实现锁紧。防松组合垫圈原理简单,产品国内外均有销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北恒远工程建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淮北恒远工程建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48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移机尾的迈步行走装置
- 下一篇:岩溶发育地区水下桩基钻孔补水增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