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太阳能手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70012.8 | 申请日: | 201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56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羿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M1/02 | 分类号: | H04M1/02;G06K9/00;H02N6/0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4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手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太阳能手机,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太阳能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手机已经取代座机,成为了人们常用的通讯工具。同时手机也作为存储工具,一些个人信息的保密也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手机仅采用手机密码锁进行手机锁定,很容易通过程序解密,无法有效防止因手机丢失而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且现有手机大多采用手机充电电池进行供电,电池寿命短,且在户外电池没电的情况下,无法立即找到电源或未随身携带充电器进行充电,容易失去联系。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能进行指纹识别、且电池寿命长能随时充电的太阳能手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手机,该手机包括手机外壳、太阳能电池和显示屏;所述太阳能手机还包括指纹识别系统;所述指纹识别系统包括指纹传感器、指纹特征提取装置和指纹特征匹配装置;所述指纹特征提取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指纹传感器的输出端和指纹特征匹配装置的输入端相连。
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上述指纹传感器设于手机侧面。太阳能手机还包括手机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和手机充电电池并排安装在手机背面,且覆盖太阳能电池的外壳为透明壳。太阳能电池通过直流变换电路连接手机充电电池。
手机显示屏上还设有一层透明薄膜。
手机显示屏为太阳能接收板。
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手机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采用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化成电能来进行充电,能够增加电池的使用寿命,且在晴朗的户外也不必担心手机没电而引起联络中断,同时有效利用了能源;通过指纹识别系统对手机进行识别锁定,能有效对手机进行锁定,防止因为手机丢失引起的个人信息泄露及其它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手机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手机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太阳能电池与手机充电电池相连的直流变换电路图。
图中,1-手机充电电池,2-太阳能电池,3-摄像头,4-指纹传感器,5-手机开关按钮,6-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手机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本实用新型太阳能手机背面安有摄像头3,摄像头3下方的电池卡槽设有两个,分别安装手机充电电池1和太阳能电池2,覆盖太阳能电池2的外壳6为透明外壳,太阳能电池为硅光电池,接收太阳能后,转换成电能存储起来。手机正面显示屏为太阳能接收板,接收太阳能,通过太阳能电池转换为电能,为手机直接使用,同时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作为补充电能时可以延长手机电池的使用时间。但太阳能电池2在使用时由于太阳光的变化较大,其内阻又比较高,因此输出电压不稳定,输出电流也小,因此采用一个直流变换电路变换电压后供手机充电电池1充电,结合图3,该直流变换电路为单管支流电路,采用单端反激式变换器电路的形式。当开关管VT1导通时,高频变压器T1初级线圈NP的感应电压为1正2负,次级线圈Ns为5正6负,整流二极管VD1处于截止状态,这时高频变压器T1通过初级线圈Np储存能量;当开关管VT1截止时,次级线圈Ns为5负6正,高频变压器T1中存储的能量通过VD1整流和电容C3滤波后向负载输出。
手机侧面的手机开关按钮5的下方设有指纹传感器4,指纹传感器4根据指纹的几何特性或生理特性,将指纹表现出来,形成数字化表示的指纹图案,传送给指纹特征提取装置,将特征信息提取出来,与指纹特征匹配装置中采集的指纹进行比对,通过则可以进行手机开锁或开机,不通过则不能使用。指纹特征匹配装置中采集的指纹可由手机生产方根据手机出售商采集的顾客指纹信息录入,或者可由手机用户在首次使用指纹传感器4时录入。
手机显示屏的表面覆盖一层特殊透明材料制成的薄膜,贴在手机显示屏上,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大大提高了太阳能充电功能,同时也不会影响显示效果。这种特殊透明材料由物理化学家米尔恰.考特莱特所带队的科学家们利用非常简单的程序制得,这个程序只需要标准的聚合物-塑料,然后把它同富勒烯订制在一起,这种富勒烯也叫做“巴基球”。这种新型材料是透明的,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吸收太阳能,或者用来做发光二极管。这种材料已经制作出来了,因此可以直接应用到手机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700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