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分层式大气自动复氧生态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68985.8 | 申请日: | 2011-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02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健;邹湘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博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02 | 分类号: | C02F3/02 |
| 代理公司: | 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65105 | 代理人: | 周星莹;汤建武 |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天津南路***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分层 大气 自动 生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分层式大气自动复氧生态池。
背景技术
当前国内外对于高浓度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当前被中国大部分地区地方政府所采纳的传统(曝气式的补氧)的生物处理工艺(如:活性污泥法等),这些处理工艺都属成熟的技术工艺,但存在高耗能,运行成本高,产生的污泥量大、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很难进行深度处理的问题,目前,能达到处理成地表 类水或水源水的实例尚没有。第二类是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如:分子筛、纳米等),其运行成本比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还要高1至2倍。第三类属较为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工艺(如:滴滤池法、生物转盘法、势能增氧生态床法、水力增氧水质自净屏(公开号:CN 101274805A)、水力增氧人工湿地(公开号:CN 101885565A)等,这些技术工艺要比前几种工艺有所创新,具有:运行成本低、可进行深度处理(可处理成地表类水或水源水)等优点,但也同样存在诸多弊端:如它们(势能增氧生态床法、水力增氧水质自净屏、水力增氧人工湿地)都因多种因素影响使其层高受到极大的限制,还有单元模块面积很难放大、停留时间难调控、制作工艺要求高等方面因素,所以相同建设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的条件下,处理效果不太理想,也很难大幅度放大,运用到日处理数万方以上的大工程中;另外,人工湿地法(水力增氧人工湿地)占地面积大、对地形环境条件要求高,滴滤池法大气复氧受层高约束较大,且易堵塞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层式大气自动复氧生态池,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污水处理装置运行成本高、污水处理效果差或很难适用于日处理数万方以上的大型工程中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分层式大气自动复氧生态池,包括自上而下分布的至少两层的池体、尾水盒、配排水补气干管、溢流槽、虹吸管和填料层;在池体中央固定安装有至少一组的虹吸管,虹吸管的出水口穿过池体底部并位于下一层池体的尾水盒内,呈放射状分布的配排水补气干管的内端口位于尾水盒内,在每个池体内固定安装有至少一组与池体有间距并上下开口的围板,在围板的外侧固定有与池体有间距的溢流槽,配排水补气干管的外端口穿过填料层和围板并位于溢流槽上方,在池体的上端分布有与池体内部相通的进气孔,在尾水盒外侧的池体内充满填料层。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填料层包括上填料层和下填料层,上填料层位于下填料层上方,上填料层为至少两层自下而上直径依序变小的的湍球层,下填料层包括立管和支撑条;至少两排的立管位于上填料层下方的池体内,每排立管包括至少两个的立管,每排立管的相邻立管固定在一起并形成一个整体,每排立管的两端固定在围板上,每排立管在远离虹吸管进水口处的至少相隔两个立管间均匀布设支撑条,支撑条的下端固定在池体底部上。
上述配排水补气干管上可均布有气孔。
上述溢流槽的两头侧部下端可有通孔。
上述围板可采用网板。
上述围板的上端可固定有挡板,挡板采用网板。
上述各个池体内的虹吸管的进水管可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上述虹吸管的进水口与池体底部的距离可为20毫米至30毫米之间。
上述立管可为10厘米至15厘米长的PVC管或PP管。
上述池体的高度可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
上述最上层的池体上可有顶盖。
上述虹吸管为扁管,在其出水管的一侧增设有扩散角,扩散角的角度在8°至20°之间。
上述池体的底部可固定安装有支承座。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故障率低,且全部自控无需专人管理,可对高浓度污水进行深度处理,长期停运后能很快恢复运行,运行成本低,且无噪音、无泡沫、不投药、无二次污染、不堵塞、污泥量小;单元模块内的处理效果更加显著,能更经济有效地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工程。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在其中一层池体内安装填料层时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尾水盒、配排水补气干管和溢流槽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在一个池体内的水流和气流方向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3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博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新疆博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89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