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8664.8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47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英;张富林;娄勇义;邓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1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张静洁;徐雯琼 |
地址: | 200436 上海市虹***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雨水 回收 再利用 弃流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回收弃流池,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前期过程中的弃流池。
背景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且我国水资源分布存在着严重不均的情况。虽然国家为解决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实施了南水北调的工程。但是该项目工程量大、工期长,作为缺水地区不能坐等外源调水,应充分发开和回收利用一切可能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雨水就是被长期忽略的优质水资源。目前我国对雨水利用率比较低,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可开发利用的潜力比较大。总之,通过对雨水合理的回收再利用,补充地下水水源,对于消减城市的洪峰流量,有效的控制地面的水体污染,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紧张的局面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经在使用的一些为数不多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存在以下问题:前期的雨水中溶解了空气中大量的酸性气体、汽车尾气、工厂废气等污染性气体,而且一般含有影响植物生长的毒素;在雨水降到地面以后由于冲刷沥青混凝土道路、沥青油毡屋面等使前期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体、重金属等污染物;因此使得回收到的雨水清洁质量非常低,在后期利用时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过滤排毒,成本高且使用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设置在雨水回收系统的前端,仅用于收集后期洁净度较高的雨水,有效提高了雨水回收效率,并大大降低了回收成本。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设置在雨水回收系统的前端,其包含:蓄水池,设置在所述蓄水池顶部的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蓄水池底部的排水管;特点是,在所述蓄水池的侧壁上部还设置有回收口;在所述蓄水池内设置有一初期弃流水位。
所述蓄水池内还设置有一后期回收水位;所述后期回收水位高于初期弃流水位。
所述回收口设置在与所述后期回收水位齐平的位置处。
所述回收口中设置有回收管;所述回收管向下伸入至高于所述初期弃流水位的位置。
所述回收口处还设置有一抽水泵。
所述进水口中设置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向下伸入至低于所述初期弃流水位的位置。
所述排水管与外部下水道连接;该排水管上设置有阀门。
所述蓄水池为混凝土蓄水池。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废弃前期水质较差的雨水,仅用于收集后期洁净度较高的雨水,有效提高了雨水回收效率,并大大降低了回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用于雨水回收再利用的弃流池的结构示意图。该弃流池包含:蓄水池1,设置在所述蓄水池1顶部的进水口2,设置在所述蓄水池1底部的排水管3;特点是,在所述蓄水池1的侧壁上部还设置有回收口4。
所述蓄水池1内设置有一初期弃流水位11和一后期回收水位12;所述后期回收水位12高于初期弃流水位11。
所述回收口4设置在与所述后期回收水位12齐平的位置处;该回收口4中设置有回收管41;所述回收管41的外径与所述回收口4的内径相匹配;且所述回收管41向下伸入至高于所述初期弃流水位11的位置,使得经由回收管41被收集的雨水均为处于初期弃流水位11上方的后期洁净度较高的雨水。
进一步,所述回收口4处还设置有一抽水泵(图中未示),用于抽取回收蓄水池1中的处于初期弃流水位11上方的后期洁净度较高的雨水。
所述进水口2中设置有进水管21;所述进水管21的外径与所述进水口2的内径相匹配;且所述进水管21向下伸入至低于所述初期弃流水位11的位置,即接近蓄水池1的底部,使得通过该进水管21流入蓄水池1的雨水直接到达蓄水池1的底部。
所述排水管3与外部下水道连接;该排水管3上还设置有阀门31,用于控制是否将蓄水池1中的雨水经由排水管3排出至下水道。
所述蓄水池1为混凝土蓄水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园林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86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人搬送车以及行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宇航用CPU单粒子效应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