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65247.8 | 申请日: | 2011-07-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0097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凯;王榜伟;刘巍;潘之杰;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 |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制动 软管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成为了人们代步的一个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汽车制动系统里,制动软管总成是汽车制动安全的关键零件之一,制动软管的管接头连接着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是制动系统工作时重要的部件,其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的连接稳定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现在很多款汽车上的制动软管管接头都是圆柱台阶型,也有双面定位型的,圆柱台阶型在安装过程容易使制动软管总成方向不能产生偏差,双面定位型在安装过程中经常发生正反定位面安装错误,由于制动软管实质上是具有较大弹性的定型管,如果安装方向偏差,会导致制动软管与周围机件发生干涉碰擦;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通过螺纹连接,但在装配时由于软管与硬管接头不能有效的固定而造成装配困难,且容易造成胶管扭曲,影响制动性能。
针对上述这一情况,本公司在这之前申请了一种制动软管装置,如中国专利号为:“200820122143.X”所公开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制动软管总成及与其连接的车身支架,制动软管总成一端连接有接头,车身支架上带有安装孔,接头为方形,安装孔为梅花形,该接头与安装孔匹配。在上述的结构中,接头与安装孔匹配容易脱落,造成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连接失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但方便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装配,且安装后结构稳定的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该制动软管包括管体和分别固连在管体两端的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在管接头一上设有一将管接头一固定在汽车车身上的连接件。
本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将制动软管定位连接在车身支架上,方便制动软管与制动硬管相互装配连接,该制动软管主要由管体、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组成,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分别连接在管体的两端,管接头一和管接头二分别为圆柱台阶型,在管接头一上设有连接件,该管接头一通过该连接件将管接头一定位连接在车身上,使管接头一与制动硬管装配方便。
在上述的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连接件为一扁平状弧形的连接板,该连接板一端为固定上述管接头一的安装部,另一端为用于连接车身支架上的连接部。该连接板的安装部用于连接管接头一,该连接板的连接部通过固定将固连在车身支架上。
在上述的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连接板的安装面垂直设置于管接头一的轴线方向上。管接头一通过连接板固定在车身支架上。
在上述的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安装部用铆接方式固连在管接头一上。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连接板和管接头一连接稳定,连接板将管接头一固定在车身上时使管接头一和制动硬管不容易脱离,提高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连接的安全性。
在上述的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中,所述的连接部上开设有连接孔。该连接板通过螺栓穿连接部的连接孔将其固连在车身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在管接头一上设有一用于固定管接头一的连接板,用连接板将制动软管管接头一固定在车身上时,方便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相互连接,使制动硬管和制动软管连接方便,该连接板的安装部用铆接方式固连在管接头一上,连接结构稳定,连接板把软管接头定位连接在车身上时,软管接头与车身不容易脱离,本实用新型使制动软管和制动硬管装配方便,结构稳定,安全性能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汽车制动软管的固定结构的使用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管体;2、管接头一;3、管接头二;4、连接板;4a、安装部;4b、连接部;4c、连接孔;5、制动硬管;6、车身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52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