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胸腔镜下胸内潜行套管引线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20265234.0 申请日: 2011-07-26
公开(公告)号: CN202168855U 公开(公告)日: 2012-03-21
发明(设计)人: 苏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 苏志勇
主分类号: A61B17/90 分类号: A61B17/90;A61B17/12;A61B17/82;A61L31/02
代理公司: 赤峰市专利事务所 15103 代理人: 刘峰
地址: 024000 内蒙古自治区*** 国省代码: 内蒙古;1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胸腔镜 下胸内 潜行 套管 引线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胸外科微创手术器械,具体说涉及一种胸腔镜下胸内潜行套管引线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于肋骨骨折连枷胸患者均采用常规大切口,开胸后用钢丝,骨板,骨钉,外牵引等不同方法对骨折进行固定,手术创伤大,并发症高,不符合最新的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DC)理念,易造成病人的二次创伤。目前检索国内外文献,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只有Mohsen Karami医师采用胸腔镜为脊柱畸形患者,成功的切除了靠近脊柱的几根肋骨,国内医师应用胸腔镜对浮动胸壁行穿钢丝线悬吊引出体外,钢板钻孔外固定和经体外切口进行外固定的报道,目前世界范围内未开展全胸腔镜下肋骨固定手术,其主要困难是:1镜下无法暴露,游离,牵引肋骨断端,2没有合适的固定材料,3没有成熟可借鉴的技术,我们根据近几年在国内率先采用《保留肺叶的重度肺裂伤缝合技术配合可吸收肋骨钉治疗重症胸外伤》所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注:苏志勇《聚左旋乳酸可吸收肋骨钉治疗重症肋骨骨折患者的适应证探讨》发表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17(5)423-424,苏志勇《保留肺叶的重症肺裂伤缝合技术》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0.26(6)415-417】对新型材料可吸收肋骨钉及镍钛记忆肋骨接骨板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内根据骨钉特点,将多发肋骨骨折进行分类并确立了手术适应症,并根据适应症确定了固定材料选择方法,同时结合我们近400例的电视胸腔镜手术经验,采取逆向思维,原创性设计手术方法,并根据手术步骤,自主研发设计胸腔镜下多种便于从孔洞伸入的操作器械,使这项新技术具备了可行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胸腔镜下胸内潜行套管引线器,避免国内外现有开放性肋骨骨折固定技术的不足,根据肋骨曲度、肋间血管走形及和操作孔的角度,提供一种适合于胸腔镜下操作的、方便2号可吸收逢线往返跨越肋骨潜行于肌肉间,穿梭于胸腔内外,逢合打结后防止肋间血管出血的专用器械,同时可以通过跨肋缝合捆绑骨折断端加强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浮动肋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胸腔镜下胸内潜行套管引线器,它由钛合金制成,由套管针和引线钩两部分组成,套管针呈半圆弧状和四分之一圆弧加直筒状两种,由钛合金套管制成,头端针尖部有套管标志线,尾端两侧有对称套管尾翼,引线钩部分相当于套管的针芯,呈半圆弧状和四分之一圆弧直筒状两种,引线钩与套管针形状曲度相匹配,引线钩前端变窄为线钩头,线钩头有钩头刻度线,钩头刻度线与套管标志线重叠,引线钩尾部连接线钩手柄,引线钩长度大于套管针的长度;

所述套管针直径4mm,厚度1mm。

所述套管针尖呈45度斜面。

套管尾翼长宽为5mmx3mm。

套管针体长120mm。

线钩钩针体直径3mm、长130mm,呈圆柱状。

线钩钩针体前端10mm处变窄为直径1.5mm至顶端折返成线钩头,钩豁口2mm,卡槽1.5mm。

所述线钩钩针体尾部连接直径10mm,长15mm线钩手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此实用新型器械是配合原创的术式--全胸腔镜下肋骨骨折固定而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开胸手术大切口、大创伤的缺点,套管状设方便2号可吸收逢线往返跨越肋骨潜行于肌肉间,穿梭于胸腔内外;2、此设计可以同时兼顾骨折断端的捆绑和肋间血管的止血;3、材料采用钛合金制成,钛的特点是:密度小、强度高、耐热好、重量轻、抗低温、抗腐蚀,对人体生物组织液稳定,和人体细胞相容性好;4、钛耐高温,适应辐射灭菌、热灭菌、化学灭菌等多种消毒方法。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胸腔镜下胸内潜行套管引线器,它由钛合金制成,由套管针1和引线钩2两部分组成,套管针1呈半圆弧状和四分之一圆弧加直筒状两种,由钛合金套管制成,头端针尖部有套管标志线,尾端两侧有对称套管尾翼3,引线钩2部分相当于套管针1的针芯,呈半圆弧状和四分之一圆弧直筒状两种,引线钩2与套管针1形状曲度相匹配,引线钩2前端变窄为线钩头4,线钩头4有钩头刻度线5,钩头刻度线5与套管标志线重叠,6为钩豁口,7为卡槽,引线钩2长度大于套管1的长度,尾部连接线钩手柄8。

手握套管针1针体,胸腔镜定位骨折断端,将套管针1从距骨折断端肋骨上缘3厘米处穿入胸腔,将引线钩2插入套管针1出头后,在腔镜下将2号可吸收线卡入线钩卡槽7,退入导管内,将套管针1连同引线钩2拉入肌肉层,在肌肉间潜行穿入下一肋骨上缘,再次穿入胸腔,把线从卡槽7取出,用推结器在胸腔内打结,完成一次往返缝合。依次可将断端缝合捆绑固定,同时起到肋间血管止血作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志勇,未经苏志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52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