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短钢丝打捞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65048.7 | 申请日: | 2011-07-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50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停武;邓兵;刘建仁;程凌强;刘荣军;蒋华;蒋玉海;张云峰;贾岩;李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易继贵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 打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采油测试类的试井钢丝测试井下打捞器具。
背景技术
目前,钢丝测试事故中,常有一种情况,仪器落井时常带有五米以下不等的钢丝,现有的打捞器均无法进行有效打捞。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落井钢丝太短,内外勾类打捞器无法将钢丝挂住,从而捞出仪器。或者挂不牢,上提时松脱再次下落;二是带卡瓦类的打捞器由于钢丝的阻碍,无法抓住仪器的绳帽,将仪器捞出;三是抓握、吸附类打捞器受原理限制,无法对仪器进行有效打捞;四是钢丝探测造弯工具无法探测造弯,进行打捞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采油测试类的试井钢丝测试井下打捞器具,有效解决五米以下带钢丝的仪器落井时的打捞问题。该器具打捞成功率极高,便于组装维护,安全性可靠性高,并且可以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短钢丝打捞器由中空圆柱体本体、卡瓦3和压缩弹簧2组成,其中,所述本体腔壁上开有一长开槽4和均布在所述长开槽4两侧三个长开孔6;所述卡瓦3尖端向下固定在所述长开槽4内侧边的棱台7上;所述本体上端有内螺纹1,所述内螺纹1与变扣外螺纹连接;所述压缩弹簧2位于内螺纹(1)连接的变扣和卡瓦3之间,对卡瓦3起复位作用。
所述长开槽4呈下大上小,外窄内宽,两对称切面形状由下至上变坡度收缩变窄,用于短钢丝的导出。所述长开孔6呈外大内小,两端面内外形状均呈半圆形,用于导流和导出钢丝。所述本体腔壁下端为喇叭口。所述本体上端外部为六方扣5。所述本体两端做倒角和倒钝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短钢丝打捞器结构简单、装配维护简便,可重复使用;安全性、可靠性高;有效解决打捞出带短钢丝的落井仪器的难题,减少仪器损失,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本实用新型短钢丝打捞器由中空圆柱体本体、卡瓦3和压缩弹簧2组成,其中,所述本体腔壁上开有一长开槽4和均布在所述长开槽4两侧三个长开孔6;所述卡瓦3尖端向下固定在所述长开槽4内侧边的棱台7上;所述本体上端有内螺纹1,所述内螺纹1与变扣外螺纹连接;所述压缩弹簧2位于内螺纹(1)连接的变扣和卡瓦3之间,对卡瓦3起复位作用。。
所述长开槽4呈下大上小,外窄内宽,两边由下至上变坡度收缩变窄,用于短钢丝的导出。所述长开孔6呈外大内小,两端面内外形状均呈半圆形,用于导流和导出钢丝。所述本体腔壁下端为喇叭口。所述本体上端外部为六方扣5,用于夹持打捞器本体连接变扣。所述卡瓦3用于打捞仪器的绳帽。所述本体两端做倒角和倒钝,用来去毛刺和倒钝工件边缘的锋利锐角;此外在连接时起到安装导向作用。
具体打捞过程如下:本实用新型打捞器可以配接不同变扣,再与震击器和加重杆组合连接。通过绳帽与试井绞车上的钢丝连接下井。打捞时,将组合串送入防喷管,拧紧堵头,打开清蜡闸门,绞车上计深器校零后开始下放钢丝。到达井下落井仪器位置前150米减速,此时记录绞车的张力显示值。以50米/分的速度下放打捞。当钢丝松弛,绞车张力指示下降为零时,以10米/分的速度慢慢上起活动几次。每次张力值都大于下放时记录的张力数值的0.5-1.0倍。说明落井仪器的短钢丝经过打捞器的长开槽或长开孔导出,打捞器卡瓦顺利下到仪器绳帽处,将仪器的绳帽头卡死在打捞器内。确定捞住仪器后,开始上提钢丝活动解卡。操作绞车往复上提下放钢丝数次,使震击器自由伸缩活动,震击解卡。解卡后绞车上提钢丝,至离井口150米时减速。20米时停止上提,手摇仪器串进入防喷管,试探闸板确认进入防喷管后,关清蜡闸门,放空压力,打开堵头,取出打捞串和仪器,完成打捞。
该器具经过实验室及现场的三十九次实验,打捞效果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50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颗粒或干粉状固体连续加料装置
- 下一篇:通信杆爬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