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渠导式自然落差水力发电机群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3498.2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52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都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维都 |
主分类号: | F03B13/00 | 分类号: | F03B13/00;F03B3/1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李想 |
地址: | 4714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渠导式 自然 落差 水力发电 机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力发电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渠导式、利用自然落差水力的发电机群。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中小水型水力发电都很成熟,美中不足的是,它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都非常强,每建一个电站都需要十几公里以上才能找到所需的相应落差(10~30米)。而漂浮式、桩基式受水流大小影响大,因而稳定性不高,这样就给大力发展中小型水电站、弥补国家电能所需造就了不利条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造成本低、结构简单的渠导式自然落差水力发电机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在河道上下游架设的导流渠上设置可控闸门和至少五台水力发电机组,其中,可控闸门位于导流渠的入口处,相邻的两台水力发电机组之间至少相隔30米;每组水力发电机组中均设有叶轮,叶轮通过下设的桩基固定在导流渠上,且叶轮的两端均通过离合器、变速器与水力发电机相连接。
所述叶轮的叶片为V字型。
所述叶轮两端的水力发电机是两个不同容量的水力发电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在导流渠上架设至少五台水力发电机组,这样,利用自然落差水流推动水力发电机组的叶轮转动,从而完成发电目的。从而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对自然落差水流水能进行了广泛且高效的转化和利用,避免了人工建造落差的工序和成本,具有投资小、回收快、建站容易,可在几公里内外连续建站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河道7上下游架设的导流渠1上设置可控闸门6和至少五台水力发电机组,其中,可控闸门6位于导流渠1的入口处,相邻的两台水力发电机组之间至少相隔30米,它们的间隔与落差有直接关系,落差越大距离越短,落差越小距离越长;每组水力发电机组中均设有叶轮2,叶轮2通过下设的桩基固定在导流渠1上,且叶轮2的两端均通过离合器3、变速器4与水力发电机5相连接。
上述叶轮2的叶片为V字型为最佳实施方式,这样叶轮为开放式工作,可加大有效推力,减少叶轮阻力。
而且,为使本实用新型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上述叶轮2两端的水力发电机5是两个不同容量的水力发电机。由于本实用新型是多台机组叶轮同时工作,这样,汛期水大时两台不同容量的水力发电机同时工作;正常水量时大容量水力发电机工作;枯水期小容量水力发电机工作,这样的工作方式使整个机群与现有发电模式相比有良好互补性,再加上叶轮十米直径四米的宽度运行起来,也将给当地的自然景观增加了一个亮丽风景线。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由于导流渠距离不长而且笔直自然落差约500米,并在入口处设定有线控制闸门6,所以水流集中,流量人为可控,流速均匀稳定。本实用新型利用水流的推力使得叶轮2运转,避免了人工建造落差的工序;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具体位置和水流量而建,机群可大可小。500米自然落差1米以上,流速1米以上/每秒,流量2立方以上/每秒,即可满足建站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维都,未经王维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34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