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远红外线电炉的炉盘热熔断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3121.7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53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黄素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创汇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7/08 | 分类号: | F24C7/08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汉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55 | 代理人: | 古冠开 |
地址: | 52843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电炉 炉盘热 熔断 保护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红外线电炉的炉盘热熔断保护装置。
二背景技术
现有的红外线电炉,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包括底座1、上盖2、装有电热丝的炉盘3、控制模块5以及微晶板4,大家都知道,传统炉盘需要将热量尽可能往上辐射到微晶板4,因此微晶板4的温度高达400摄氏度至600摄氏度的范围,但又要使炉盘3的底部和侧面周围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底座1热熔软化或者控制模块5不能正常工作。
当短路时,电热丝的瞬间有大电流通过,安装在炉盘中央的温控器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电热丝已经过热熔断,导致整个电炉报废,有鉴于此,一般在在炉盘的底部或者侧边安装热熔断器,但这种方式感温不灵敏不准确,因为没有直接检测电热丝的温度,所以这些炉具是不符合安全规定的。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红外线电炉的炉盘热熔断保护装置,能准确检测电热丝的温度,反应灵敏,动作准确,有效保护电热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远红外线电炉的炉盘热熔断保护装置,包括炉盘、电热丝、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和电线,电热丝安装在炉盘上,电热丝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线端子和第二接线端子,另外它还包括热熔断器,热熔断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或者第二接线端子上,热熔断器的另一端与电线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作进一步改进。
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安装在端子插座上,所述的端子插座安装在炉盘上。
所述炉盘包括盘体、隔热圈和下钢圈,电热丝安装在盘体的顶面,隔热圈位于电热丝的外围并支撑在盘体上,盘体边缘设置缺口,端子插座嵌套在缺口上,端子插座顶面被隔热圈压紧。
所述盘体中央安装有K型热电偶。
所述的热熔断器一端可以通过一个导热金属片与第一接线端子或者第二接线端子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热熔断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或者第二接线端子上,热熔断器的另一端与电线连接,热熔断器通过接线端子直接检测电热丝的温度,反应灵敏,动作准确,有效保护电热丝;(2)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第二接线端子安装在端子插座上,所述的端子插座安装在炉盘上,炉盘包括盘体、隔热圈和下钢圈,电热丝安装在盘体的顶面,隔热圈位于电热丝的外围并支撑在盘体上,盘体边缘设置缺口,端子插座嵌套在缺口上,端子插座顶面被隔热圈压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3)盘体中央安装有K型热电偶,反应更加快捷准确,保护性能更加好。
四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的电炉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炉盘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远红外线电炉的炉盘热熔断保护装置,包括炉盘1、电热丝2、第一接线端子3、第二接线端子4和电线5,电热丝2安装在炉盘1上,电热丝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线端子3和第二接线端子4,另外它还包括热熔断器6,热熔断器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3或者第二接线端子4上,热熔断器6的另一端与电线5连接,所述的第一接线端子3、第二接线端子4安装在端子插座7上,所述的端子插座7安装在炉盘1上。所述炉盘1包括盘体11、隔热圈12和下钢圈13,电热丝2安装在盘体11的顶面,隔热圈12位于电热丝2的外围并支撑在盘体11上,盘体11边缘设置缺口111,端子插座7嵌套在缺口111上,端子插座7顶面被隔热圈12压紧,所述盘111中央安装有K型热电偶8。热熔断器6一端可以通过一个导热金属片与第一接线端子3或者第二接线端子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热熔断器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接线端子3或者第二接线端子4上,当电热丝2短路发热时,热量马上传递到第一接线端子3或者第二接线端子4上,热熔断器6马上感知电热丝2的温度而做出及时的反应,由于端子是金属材料制造,导热性极好,能把电热丝2的实际温度准确传递到热熔断器6,因此本实用新型反应灵敏,动作准确,能有效保护电热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创汇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创汇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31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