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手提式细水雾灭火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61401.4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617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14 |
发明(设计)人: | 邓钊;陈波;况凯骞;廖光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62C13/64 | 分类号: | A62C13/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赵磊;曾旻辉 |
地址: | 51145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手提式 水雾 灭火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防灭火器件,尤其是涉及手提式灭火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手提式灭火器多为普通的手提式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用于扑灭初期火灾。由于灭火剂成本较高,使用场合有限。而且在使用中,随着筒体内压力的变化,喷出的灭火剂的量也发生变化,不能稳定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稳定可靠、且成本较低的手提式细水雾灭火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手提式细水雾灭火器,包括筒体、喷射软管和喷头,所述喷头包括壳体、喷嘴、雾化芯和密封垫,其中壳体的一端设有空腔,另一端设有与空腔相通的具有内螺纹的沉孔,沉孔连接所述喷射软管,喷嘴设置在空腔内,喷嘴内部设有若干个中空圆柱形内腔,内腔的顶部为第一圆锥面,内腔的顶部设有喷口,雾化芯设置在内腔中,由芯座和芯体组成,芯座呈跑道形且与内腔内壁螺纹连接,芯体设置在芯座上且呈圆柱形,芯体顶部设有盲孔,沿盲孔周边设有与第一圆锥面相配合的第二锥面,在该第二锥面上设有斜槽,斜槽的一端与盲孔相通,另一端与内腔相通,密封垫设置在喷嘴和壳体之间。
由于芯座呈跑道形,设置在喷嘴的内腔中时,其两个侧边与内腔壁之间具有间隙,从沉孔进入的高压水可以进入内腔中,由于芯体的第二锥面与第一圆锥面配合,喷口所在空间被第二锥面密封,高压水只能通过斜槽进入盲孔内,由于斜槽为倾斜设置,高压水在盲孔内会高速旋转,形成水柱,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喷口喷出,与空气剧烈摩擦,形成一级细水雾,弥浸效果更好,而且由于水雾较细,可以持续使用更长的时间,直接用清水为灭火剂,成本也降低很多。
所述第二锥面上对称设有六个所述斜槽。使进入盲孔内的水更容易旋转,提高其离心效果。
所述喷嘴内设有六个所述内腔。形成的弥浸效果更好,覆盖面更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水流可以在雾化芯内高速旋转,更容易形成细小水雾,弥浸效果更好,用水量少,使用安全可靠,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嘴的正面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芯的正面示意图;
1、筒体,2、阀座,3、出口阀,4、虹吸管,5、喷射软管,6、喷头,7、提把,8、压把,9、安全销,10、底座,11、压力表,12、壳体,13、喷嘴,14、雾化芯,15、密封垫,16、空腔,17、沉孔,18、内腔,19、第一圆锥面,20、喷口,21、芯座,22、芯体,23、盲孔,24、第二锥面,25、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为一种手提式细水雾灭火器,其主体为中间盛放清水及驱动气体的筒体1,筒体1下端有一底座10,便于放置。筒体1上端的阀座2上设有出口阀3,出口阀3上设置有用于指示筒体内部驱动气体压力的压力表11,出口阀3的入口端装有延伸入筒体1内底部的虹吸管4,方便筒体下部的灭火剂流出。出口阀3的出口端设有喷射软管5,喷射软管5的端部设有喷头6。出口阀3上装设有提拔7和用于打开出口阀3的压把8,在压把8上设有防止误动作的安全销9。上述结构同现有的手提式灭火器类似。
参阅图2-7,喷头6包括壳体12、喷嘴13、雾化芯14和密封垫15,其中壳体12的一端设有空腔16,另一端设有与空腔16相通的具有内螺纹的沉孔17,沉孔17连接喷射软管5,喷嘴13设置在空腔16内,喷嘴13内部设有六个中空圆柱形内腔18,每个内腔18的顶部为第一圆锥面19,内腔18的顶部设有喷口20,雾化芯14设置在内腔18中,由芯座21和芯体22组成,芯座21呈跑道形且与内腔18内壁螺纹连接,芯体22设置在芯座21上且呈圆柱形,芯体22顶部设有盲孔23,沿盲孔23周边设有与第一圆锥面19相配合的第二锥面24,在该第二锥面24上对称设有六个斜槽25,每个斜槽25的一端与盲孔23相通,另一端与内腔18相通,密封垫15设置在喷嘴13和壳体1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614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气提机进出口密封系统
- 下一篇:车载式自动灭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