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52720.9 | 申请日: | 2011-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06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 发明(设计)人: | 程瑞存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23Q3/12 | 分类号: | B23Q3/12;B23B2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 吸附 精密 仪表 车床 夹紧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过气压来可靠地吸附并夹持容易发生变形的薄壁工件的真空吸盘,尤其涉及将结构变得简单而能够减少成本以及重量,并且应用于车床上车削薄壁零件用的基于真空吸盘的精密工装。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车床使用三抓卡盘并依靠机械的挤压力来夹持工件。但是,对于薄壁的容易发生扭曲变形的工件,比如薄壁塑料件、钣金件、薄壁铝件等,三抓卡盘是很不适用的。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考虑采用能够不伤工件的装夹办法,以完成对薄壁零件的车削加工。
真空吸盘又称真空吊具,一般来说,利用真空吸盘抓取制品是最廉价的一种方法。真空吸盘品种多样,橡胶制成的吸盘可在高温下进行操作,由硅橡胶制成的吸盘非常适于抓住表面粗糙的制品;由聚氨酯制成的吸盘则很耐用。另外,在实际生产中,如果要求吸盘具有耐油性,则可以考虑使用聚氨酯、丁腈橡胶或含乙烯基的聚合物等材料来制造吸盘。通常,为避免制品的表面被划伤,最好选择由丁腈橡胶或硅橡胶制成的带有波纹管的吸盘。真空吸盘用于固定无法通过夹具或磁力夹头来固定的加工物,并且真空吸盘无论材质仅以气压来固定如内烯酸、塑胶、小锈钢、铝以及金属材质的加工物。真空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无污染,真空吸盘特别环保,不会污染环境,没有光、热,电磁等产生;不伤工件,真空吸盘由于是橡胶材料所造,吸取或者放下工件不会对工件造成任何损伤。
即使如此,把真空技术应用于车床上实现对工件的装夹,还是存在以下难题:由于现有的真空吸盘的结构太复杂,所以存在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且在结构方面存在重量较高的问题;车床主轴驱动工件旋转以实现车削,则必然要求真空吸盘也要随车床主轴一起高速旋转,这样就要求解决旋转的真空吸盘和静止的管路之间的矛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以真空技术为基础,应用于车床上实现对工件的稳定夹紧并带动工件随车床主轴高速旋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其主要包括:仪表夹头、吸盘、密封圈、管道、旋转接头,所述仪表夹头连接到仪表车床上,所述吸盘固连于所述仪表夹头上,所述吸盘朝向工件的安装部位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密封圈嵌入于所述凹槽中,所述管道连接所述吸盘和旋转接头。
较佳地,所述仪表夹头和吸盘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较佳地,所述管道和吸盘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较佳地,所述吸盘朝向工件的安装部位的端面的加工次序为,在所述仪表夹头、吸盘、密封圈和管道安装完毕之后,由车刀最后再对所述端面进行车削加工,以获得更加平整的表面。
较佳地,所述密封圈为O型密封圈。
较佳地,所述仪表夹头、吸盘、管道和旋转接头的动接头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和所述仪表车床的主轴回转中心重合。
和传统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夹紧机构能够实现对薄壁工件的稳定吸附,并有效防止工件产生扭曲变形;
2、利用真空技术实现对工件的装夹,可以避免机械磨损并延长机器使用寿命;
3、无污染、不伤工件,适合于精密零件的车削加工;
4、夹紧时间短,节省工件装夹及拆卸的时间,有效提高劳动效率。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处于爆炸视图状态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的全剖结构示意图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使用所述真空吸附式精密仪表车床夹紧机构夹紧机构能够实现对薄壁工件的稳定吸附,并有效防止工件产生扭曲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27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