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动力多功能雨洪控制利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2143.3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67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朱向宏;何洪昌;刘来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向宏 |
主分类号: | C02F9/02 | 分类号: | C02F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一格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6 | 代理人: | 滑春生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多功能 控制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动力多功能雨洪控制利用装置,广泛适用于城镇及农村地区雨水控制与利用行业,用于洪涝控制与削减、雨水资源化(包括雨水回用与下渗)、面源污染控制,运行过程中不消耗能源,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
技术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着洪涝、面源污染等雨洪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加,使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径流量猛增。从径流系数来看,城市化使得径流系数从开发前的0.2~0.3急剧增加到硬化下垫面的0.8~0.9。同时,硬化面积的增加也使得降雨的产、汇流时间明显缩短,径流量明显增加。并且,我国许多城市雨水管道的设计标准偏低,一般为1~3年,但处于成本考虑,往往就高不就低,遇暴雨时,常造成下水管道暴满,不能及时排洪,造成城市内涝。目前城市建筑、道路及地下管线系统已经建成,地下空间有限,对现有管道系统进行重建或进行大规模改造,由于会对沿线道路及建筑造成极大影响,也需很大投资,所以短期内难以实现。
其次,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城市水污染治理的重视程度,“十一五”规划在水污染控制,尤其是点源污染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即使如此,我国各城市水环境污染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即使在污水处理程度已经很高的城市(如北京污水处理率已达90%、上海达80%,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大城市水平),城市水体雨后水华现象及水质恶化问题仍然时有发生。随着城市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国内面源污染控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调蓄池是国内面源污染控制的典型措施之一,但上海等城市建设的大型集中式初期雨水调蓄池虽然在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管道雨水初期冲刷的不明显,调蓄池对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非常有限;而受空间条件限制,低势绿地等源头控制措施在已建城区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困难。
再次,大多数北方及西部城市还面临着缺水问题,但在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雨水往往不经利用直接经管道系统白白流走;此外,由于街道、建筑屋面等不透水下垫面逐渐取代原有草地、林地等自然地面,雨水下渗途径被截断,从而失去了雨水下渗这一地下水有效补充途径,再加上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许多城市出现了地下水沉降的问题,出现地下水漏斗。以北京为例,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44mm,每年平均形成3.54亿立方米的径流量,若能将这部分雨水充分利用(回用或下渗),将能节省大量水资源,并有效补充地下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动力式的多功能雨洪控制利用装置,以解决现有城市雨洪问题控制技术的欠缺与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动力多功能雨洪控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旋流分离器、悬浮物捕集器、导流板、挡渣板和两相分离器,在壳体左侧的上部设有雨水入口,在该雨水入口内端安装旋流分离器;在该旋流分离器的下方壳体的底部装有导流板,在该导流板右侧的壳体底部装有悬浮物捕集器;在该悬浮物捕集器的右侧上方装有两相分离器,在该两相分离器的上方装有挡渣板;在该壳体的右侧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有雨水输出接口和雨水渗管接口。
所述的悬浮物捕集器的主体为大口朝上的锥形斗,在该锥形斗上设有过滤孔,在该锥形斗的上端设有提梁;在所述的壳体底部设有与该锥形斗配合的圆锥凹坑,并置入悬浮物捕集器的锥形斗。
所述的锥形斗的上半部用不锈钢丝网制成,下半部用不锈钢板制成。
所述的雨水输出接口的位置低于雨水入口,位于溢流水位处,与雨水输送管道连接;所述的雨水渗管接口位于雨水输出接口下方,与雨水下渗管相连接。
所述的两相分离器由多块平行间隔设置的分离板构成,各分离板从左至右向上倾斜。
所述的挡渣板位于两相分离器最上端的分离板的较低一侧的上方。
在所述的壳体顶端设有出渣抽水口。
所述的壳体为矩形或圆形的罐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以自流方式运行,无需外加动力,运行维护方便;集洪涝调蓄、雨水资源化与面源污染控制等多功能于一身;技术集成程度高,集成了旋流分离、悬浮物捕集、导流、两相分离及雨水下渗等多项技术措施;采用模块结构,可快速拼装组合,应用灵活方便;地下埋设,可设于绿化带、非机动车道、广场、停车场下方,节省地上空间;结构强度大,承重能力达50t。能够有效缓解包括洪涝、面源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城市雨洪和水环境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纵向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向宏,未经朱向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21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珍珠岩生产设备
- 下一篇:一种无内回流分两段进水NISS脱氮除磷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