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器线圈接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50447.6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97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魏秀玲;马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H01H50/4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诚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5209 | 代理人: | 方惠春;戚东升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器 线圈 接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触器线圈接触装置,按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划分属于接触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线圈端子与电路板进出线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交流接触器是广泛用作电力的开断和控制电路,它主要用作控制交流感应电动机的起动、停止、反转、调速,并与热继电器或其它适当的保护装置组合,保护电动机可能发生的过载或断相,也可用于控制其它电力负载如电热器、电照明、电焊机、电容器组等。传统的电磁式接触器存在噪音大、高功耗、操作电压范围窄、欠压抖动严重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带线圈控制回路的电子式接触器。
电子式接触子通常在线圈控制电源和电磁线圈之间追加一个电子回路,电子回路的进出线与线圈端子多数采用直接焊接形式或通过公母接头直接电联接并置于底座的底部,这样不仅不易组装,而且当线圈烧毁需要更换时无法更换或需要专业人员才可以更换;另外由于接触器广泛用作高压电力领域,而线圈端子与进出线电联接不稳定、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连接可靠的接触器线圈接触装置,利用连接器将线圈端子与电路回路的进出线电联接,避免了连接处采用公母接头的弊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接触器线圈接触装置,包括底座、绕线座及电磁线圈,电磁线圈绕于绕线座上并装配于底座上,底座内还装有电子控制回路,电子控制回路的进出线通过连接器与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电联接,所述的连接器固定于底座上,该连接器上设有接线端子与进出线的连接通道,以使接线端子和进出线的插入端电联接。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器为一对,对称设置于底座两侧板上用于连接电子控制回路两侧的进出线及接线端子,且底座上设有突起用于固定对应的连接器。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器设有两连接通道,通道顶端分别为线圈端子及中继端子的插入口,通道底端为电子控制回路两进出线的插入口,且进出线端部为卷曲的弹性接触机构以与上述接线端子接触可靠。
进一步,所述的接线端子为线圈上装有的四个端子,两侧各装两个端子,其中一个端子的一端带螺丝孔用于连接控制电源,端子的另一端为细长的L型端子并与连接器内电路板的进线电联接;另一个端子一端为细长的L型端子并与连接器内的电路板的进线电联接,另一端为齿形的端子用于焊接漆包线。
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器将接线端子及电子控制回路的进出线快速联接,达到拆装方便的目的;在进出线端设置的卷曲的弹性接触机构使两者电联接安全可靠;并且连接器可方便固定于底座的侧板,增加了连接的稳定性能,与现有的接线端子与进出线公母头的电联接方式相比,具有拆卸方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接部件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一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另一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7,一种接触器线圈接触装置,包括底座1、绕线座2及电磁线圈,电磁线圈绕于绕线座2上并装配于底座1上,底座1内还装有电子控制回路3,电子控制回路的进出线通过连接器4与接触器的接线端子电联接,所述的连接器4固定于底座1上,该连接器4上设有接线端子与进出线6的连接通道41、42,,如图6及图7,以使接线端子和进出线的插入端电联接。
请参阅图2至7,所述的连接器4为一对(两个),对称设置于底座1两侧板上用于连接电子控制回路两侧的进出线及接线端子,且底座1上设有突起10用于固定对应的连接器。每个连接器上设有至少两连接通道41、42,通道顶端分别为线圈端子51及中继端子52的插入口,通道底端为电子控制回路两进出线的插入口,如图3所示,且进出线端部为卷曲的弹性接触机构70以与上述接线端子接触可靠,上述进出线端的卷曲的弹性接触机构70也可以与接线端子的插入端相连接,连接器的中间为插入孔43与底座上的突起10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士林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504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尾气吸收塔防超压装置
- 下一篇:辐射管式多腔进气分布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