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线缆牵引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46218.7 | 申请日: | 2011-07-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140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 发明(设计)人: | 丁恒年;吴立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H51/32 | 分类号: | B65H51/32;B65H51/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0 | 代理人: | 任洁玮 |
| 地址: | 20132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牵引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牵引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了静压轴承的线缆牵引机,所述线缆牵引机用于线缆绝缘层挤出机生产线。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双盘牵引机是线缆绝缘层挤出机生产线上的关键组成设备。
参看图1,图1是传统线缆牵引机的示意图,牵引动力由电机1通过二级皮带减速提供,从而带动主动牵引轮3旋转。挤出机出来的线缆从外圆上制作有圆弧槽的被动牵引轮2一侧进入牵引机,线缆经过在主/被动牵引轮间多次重复缠绕,使摩擦力达到所需牵引力后,由主动牵引轮3拖动线缆,供收线机收入成品线盘。
原技术中,主动牵引轮3的主轴是通过滚动球轴承4置于轴承座上。由于滚动球轴承的承载滚珠是间断均布于内外滚道间的,当主轴旋转时,主动牵引轮3会产生周期性的颤动。这一颤抖在一般动力传动中是可以忽略的,但在高品质数字对称通信线缆制造时,将对线缆传输性能的重要指标——回波损耗(RL)产生致命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中线缆牵引机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了静压油膜轴承的线缆牵引机以解决上述缺陷和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线缆牵引机,包括动力装置、传动轴承装置和牵引轮,动力装置连接传动轴承装置,传动轴承装置连接牵引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承装置包括牵引轮轴、静压油膜轴承和轴承座,所述牵引轴轮通过静压油膜轴承设置于轴承座中,所述牵引轴轮轴连接牵引轮。
根据上述一种线缆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油膜轴承包括油腔,所述牵引轴轮设置于油腔内。
上述一种线缆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电机和二级皮带减速机构,所述电机通过二级皮带减速机构连接传动轴承装置的牵引轴轮。
上述一种线缆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轮包括主动牵引轮和被动牵引轮,所述牵引轴轮通过轴连接主动牵引轮,主动牵引轮通过皮带连接被动牵引轮。
上述一种线缆牵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被动牵引轮的外圆周上设置有用于缠绕线缆的圆弧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静压油膜轴承替换原滚动轴承,使得牵引轮轴处于静压轴承座内,静压油360°均布在轴的表面,其均布的承载力确保主动牵引轮轴无颤动地匀速旋转,有效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制造的数字对称通信线缆,经严格检测,回波损耗(RL)达到了线缆设计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原有牵引机传动机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静压油膜轴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看图2和图3,一种线缆牵引机,包括提供转动动力的动力装置100、用于连接动力装置100和牵引轮300的传动轴承装置200和用于缠绕线缆的牵引轮300。动力装置100连接传动轴承装置200,传动轴承装置200连接牵引轮300,首先由动力装置100提供动力,然后经过传动轴承装置200的传动,将动力传动到牵引轮300,使得牵引轮300转动从而实现线缆牵引缠绕的功能。
传动轴承装置200包括牵引轮轴210、静压油膜轴承220和轴承座230,牵引轴轮210通过静压油膜轴承220设置于轴承座230中,静压油膜轴承220包括油腔221,牵引轴轮210设置于油腔221内。这样使得静压油膜轴承220的静压油360°均匀的分布在牵引轮轴210的表面,其均布的承载力确保牵引轮轴210无颤动地匀速旋转,有效解决了原有的问题。制造的数字对称通信线缆,经严格检测,回波损耗(RL)达到了线缆设计要求。牵引轴轮210轴连接牵引轮300和动力装置100,起到了传动的功能。
动力装置100包括电机110和二级皮带减速机构120,电机110通过二级皮带减速机构120连接传动轴承装置200的牵引轴轮2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南洋电工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62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