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蓄电池极柱与蓄电池盖极柱孔密封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44480.8 | 申请日: | 201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34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方明学;周华乔;王永胜;项本申;吴宝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08 |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文知识产权事务所 32223 | 代理人: | 谢观素 |
| 地址: | 223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盖极柱孔 密封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极柱与蓄电池盖极柱孔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蓄电池产品的迅速发展,在蓄电池制造过程中,尤其在蓄电池极柱密封过程中,常用0型圈或石棉绳等压入极柱孔里,注入树脂胶密封。也有厂家在0型圈上加入塑料螺母压紧,再注入密封胶密封,虽然短期内密封效果改进很多,但如是备用和储能电池使用时间三到五年,随着极板的生长,极柱还是出现爬酸腐蚀现象,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密封胶用的太多,不仅因树脂固化时间长,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浪费树脂胶水材料,而且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如何解决电池极柱的密封效果和提高生产效率,对于电池的质量很重要,而发明一种蓄电池极柱及蓄电池盖极柱孔密封结构则变得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电池极柱与蓄电池盖极柱孔密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端子出现爬酸腐蚀现象,同时解决密封胶用的太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蓄电池极柱与蓄电池盖极柱孔密封结构,包括设置于电池盖极柱孔中的极柱、设置于极柱孔中的密封圈、密封胶,还包括设置于极柱孔中的压环,所述压环、密封圈套于极柱、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密封胶充填于压环与极柱孔内壁面、压环与极柱之间的空隙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在密封圈与压环配合端面之间设有垫圈。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极柱的上部为铜芯、下部为铅件,所述铅件的上部为圆台体,与铅件上部圆台体配合的极柱孔,为向内作渐进收缩的非等径圆孔,密封圈的内、外周面分别与铅件的圆台体外周面、极柱孔的内周面相吻;
与极柱上部铜芯配合的极柱孔为等径圆孔,所述压环的外周与极柱孔内壁面螺纹连接,内周与铜芯圆周面相吻。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压环的下端设有若干个小凸台(与垫圈之间形成间隙,便于充填密封胶),沿压环下端内周边部均匀排列,上端设有若干个安装操作凹槽,沿压环上端外周边部均匀排列。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压环上部孔径小于下部孔径,上部内周面与铜芯圆周面相吻,下部内周面与铜芯圆周面之间设有空隙(便于充填密封胶);
压环上部外直径大于下部外直径,压环上部外周与极柱孔内壁面螺纹连接,下部外周与极柱孔内壁面之间设有空隙(便于充填密封胶)。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密封圈下部孔径大于孔径上部,所述孔从上向下呈渐进张开状,密封圈下部外径小于上部外径,从上向下呈渐进收缩状。密封圈设计成这样的结构,优点是:第一,便于操作放置;第二,当极板生长时,极柱的斜边与密封圈的斜边相互挤压,作用力变大,密封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极柱的铜芯外周设有纵向滚刀痕(便于充填密封胶),增加径向阻力,防止压环松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一、电池极柱与极柱孔之间密封效果好,有效地保证了电池的质量,尤其适用于备用和储能电池,即使使用三到五年,也不会发生极柱爬酸腐蚀现象。
二、密封胶用量少,不仅缩短了极柱密封胶固化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减轻了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配图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示意图。
图3为电池盖及其极柱孔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压环仰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环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压环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圈主视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于电池盖3极柱孔中的极柱1、设置于极柱孔中的压环2、垫圈5、密封圈6、密封胶4,所述压环2、垫圈5、密封圈6套于极柱1、从上向下依次设置,密封胶4充填于压环2与极柱孔内壁面、压环2与极柱1之间的空隙内。
如图1、3所示,所述极柱1的上部为铜芯、下部为铅件,所述铅件的上部为圆台体,与铅件上部圆台体配合的极柱孔32,为向内作渐进收缩的非等径圆孔,密封圈6的内、外周面分别与铅件的圆台体外周面、极柱孔的内周面相吻;
与极柱上部铜芯配合的极柱孔31为等径圆孔,所述压环2的外周与极柱孔内壁面螺纹33连接,内周与铜芯圆周面相吻。所述极柱1的铜芯外周设有纵向滚刀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天能电池(江苏)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44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