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爬壁机器人的轨道式运动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44023.9 | 申请日: | 201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950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锦坤;高亮;董为太;王传江;张志献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57/024 | 分类号: | B62D57/02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 地址: | 26651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轨道 运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轨道式运动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渔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渔船的数量巨增,城市高层建筑也成倍增长。如果渔船外壁的检测、清洗、除锈以及高层建筑外壁的清洗均由人工完成,这样不仅投入大,效率低,费工费时,而且也极其危险,因此能具有此番功能的爬壁机器人便应运而生。
在日本,爬壁机器人的研制和应用比较突出。日本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出了车轮式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它可以吸附在各种大型构造物如油罐、球形煤气罐、船舶等壁面上,代替人进行检查或修理等作业。这种机器人行走稳定,速度快,最大速度可达9m/min。除此之外,1984年日立研究所的内藤绅司和佐藤主穗等人研制成8只脚磁吸附爬壁机器人,这种机器人的八只脚采用永磁体,这种爬壁机器人重量均为60kg,结构尺寸为700×700×300mm,最大移动速度可达100mm/s。1987年日本研究开发了履带式磁吸附爬壁机器人,它能够跨越平面上13mm的突起和半径2m的曲面外侧上的10mm的突起部分。
在我国,爬壁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哈尔滨工业大学从1988年开始在国家863高技术的支持下,率先从事爬壁机器人的研究。上海科技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紧随其后开始了爬壁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目前,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方式多为车轮式、步行式或履带式,上述运动方式决定了它们的移动速度偏慢(最大速度可达15m/min),这在要到达某特定地点作业的途中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轨道式运动结构。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爬壁机器人的轨道式运动结构,包括工作机器人与设置在壁面上的移动轨道,所述移动轨道由位于下层的水平X轨道与位于上层的竖直Y轨道组成。
上述工作机器人包括X轨道层、Y轨道层与工作层,在工作机器人与X轨道的接触面处设置有固定在工作机器人上并与壁面平行的滑轮,在工作机器人与Y轨道的接触面处设置有固定在工作机器人上并与壁面垂直的滑轮。
在X轨道与Y轨道上均设置有分别将其拉动的绞绳,在X轨道与Y轨道的末端均设置有动力马达。
在工作机器人、X轨道与Y轨道的对应位置处均设置有吸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极大的提高了爬壁机器人在墙壁上的移动速度,并且便于计算机控制,以实现定点定位的坐标式精确移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4是图2的截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侧视图的截面图。
图中,1-工作机器人;2-X轨道;3-Y轨道;4-吸盘;5-马达;6-绞绳;7-X轨道滑轮;8-Y轨道滑轮;9-X轨道固定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工作机器人1位于X轨道2与Y轨道3的交叉位置处,工作机器人1分三层结构,从壁面往外分别为X轨道层、Y轨道层与工作层。
在图2所示绞绳6连接于工作机器人1与轨道的末端的马达5上,总共有8条绞绳,每个轨道上有四条绞绳,绞绳与工作机器人1的连接点固定。
在图3中,位于工作机器人1的底部设置了一个吸盘4,用于固定工作机器人。
在图4中,Y轨道滑轮8通过Y轨道固定轴与工作机器人固定在一起,运动时可在Y轨道3上滑动,减少Y轨道与工作机器人之间的摩擦力。
在图5中,X轨道滑轮7通过X轨道固定轴9与工作机器人的固定在一起,运动时可在X轨道2上滑动,减少X轨道与工作机器人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X轨道、Y轨道设置为两侧内凹形或单侧内凹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的教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作出的任何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44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