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7956.5 | 申请日: | 2011-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74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8 |
发明(设计)人: | 胡士松;张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24 | 代理人: | 岳洁菱 |
地址: | 10085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atr 机箱 热管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ATR机箱散热装置,一种是通过机箱侧壁自然对流散热,另一种是侧板夹层风道强迫风冷散热。
自然对流散热是在ATR机箱箱体表面加工成竖直散热肋片,ATR机箱内部热量传导至机箱表面,通过散热肋片增加散热面积,利用空气升温后向上流动进行热交换从而起到自然对流散热的效果。但是,自然对流散热能力差,不能满足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需求。
强迫风冷散热是将ATR机箱侧板加工成横向散热肋片,并与盖板形成散热风道,从ATR机箱前端进风,通过ATR机箱后端的风机强迫空气流过散热肋片进行热交换起到强迫风冷散热的效果。但是,强迫风冷散热的问题在于ATR机箱的风道狭长,风道风阻大、空气流量低、换热面积小,致使散热能力较低且噪音高,而且风机停转后ATR机箱的散热能力极低,无法满足一般室温下高热流密度散热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解决了自然散热无法满足高热流密度的散热需要,而强迫风冷散热能力较低、噪音高和风机停转后散热能力极低的问题。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包括:风机、风机罩,还包括:散热肋片、热管、基板、左支架、右支架。
基板为长方形金属板,基板中间有长方形通风孔,基板四边有通孔,基板左右两侧有U形缺口;散热肋片为长方形金属板,多组散热肋片顺次焊接固定在基板一侧,每个散热肋片上均有n个圆形拉伸孔,且多组散热肋片圆形拉伸孔的位置相对应;热管为L型细长管,数量为n根,热管的一端贯穿各散热肋片的圆形拉伸孔,另外一端贯穿基板左右两侧的U形缺口并置于ATR机箱内。风机罩为长方形盒体,盒体的上沿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支耳,支耳上有通孔,风机罩的底部四角均有通孔,风机罩的底部有多个通风孔。风机为正方形轴流风机,风机置于风机罩内,并与风机罩螺钉固定。左支架为长方体金属块,左支架置于基板和风机罩左侧空隙中并与散热肋片紧密接触,左支架分别与基板和风机罩螺钉固定,左支架与散热肋片接触的一侧有m个热管保护凹槽,m个热管保护凹槽的位置与基板左侧的U形缺口的位置相匹配;右支架为长方体金属块,右支架置于基板和风机罩右侧空隙中并与散热肋片紧密接触,右支架分别与基板和风机罩螺钉固定,右支架与散热肋片接触的一侧有n-m个热管保护凹槽,n-m个热管保护凹槽的位置与基板右侧的U形缺口的位置相匹配。左支架和右支架对风机罩起固定作用,并对热管起保护作用。
散热装置工作时,先与ATR机箱固定,ATR机箱的热量从热管的一端传导到散热肋片上,空气流体介质被风机驱动从散热肋片上端、下端和基板的长方形通风孔流入,由风机抽出,并从风机罩的通风孔排出,通过空气流体介质与散热肋片的热交换,将热量散发到环境空气中。当风机停止工作时,散热肋片之间空气流体介质遇热后膨胀,密度降低,热空气从散热肋片的上端流出,冷空气从散热肋片的下端流入,形成自然对流,将散热肋片中的热量散到环境空气中。
本实用新型的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散热肋片之间的风阻小、热管散热组件的噪音低、散热效率高,而且在一般室温环境下通过温控可以使风机停止工作,降低了噪音,延长了风机的使用时间,同时本热管散热装置还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便于装配,满足了车载电子设备的高温工作指标要求。
附图说明
图1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3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风机罩结构示意图;
图4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基板结构示意图;
图5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左支架立体图;
图6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右支架立体图;
图7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1.散热肋片 2.风机 3.风机罩 4.热管 5.基板 6.左支架 7.右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ATR机箱的热管散热装置,包括:风机2、风机罩3,还包括:散热肋片1、热管4、基板5、左支架6、右支架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七〇六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79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