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5864.3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436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杜伟;孙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12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管柱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相关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转向管柱吸能机构普遍采用多级溃缩,通常通过上下轴之间注塑和上下管之间的过盈配合来保证溃缩时的吸能力,如CN1256257C公开的就是这样一种吸能装置,该装置在固定转向管柱支架两侧的支撑座上设有用树脂制成的剪钉连接的拉脱块,该拉脱块上设有螺孔,通过螺栓与仪表板横梁连接,当乘客与方向盘碰撞或设置在方向盘内的气囊释放而施加较大的冲击力时,转向管柱带动支架前移,通过剪断与拉脱块连接的剪钉及前移来吸收该冲击力即溃缩力。由于滑动体是过盈配合,配合间隙不易控制,导致摩擦力一致性较差,转向轴与转向轴之间的摩擦力也不易控制,故碰撞时驾驶员向前移动迫使转向管柱溃缩,此时的溃缩力范围较大,一致性较差,对人体的伤害也不易控制,个别的会导致严重后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吸能力强的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包括固定转向管柱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块、吸能片、吸能压块,所述的安装块与支架连接,所述的安装块与吸能片连接,所述的吸能压块将吸能片压紧安装在支架上。
所述的转向管柱包括上管、下管,所述的上管与下管过盈连接。
所述的安装块通过销与支架连接。
所述的吸能压块通过螺栓将吸能片压紧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螺栓依次穿过吸能压块、吸能片的滑槽后与支架固定连接。
当转向管柱发生碰撞时,所述的安装块中的销断裂,所述的支架与安装块分离,所述的吸能片仍与安装块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比较简单,安装方便,同时由于摩擦产生的吸能力比较容易计算,故能提高吸能力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转向管柱的吸能机构,包括固定转向管柱的支架4,所述的支架4两侧分别设有安装块2、吸能片3、吸能压块5,所述的安装块2与支架4连接,所述的安装块2通过销与吸能片3连接,所述的吸能压块5通过螺栓将吸能片3压紧安装在支架4上,所述的螺栓依次穿过吸能压块5、吸能片3的滑槽后与支架4固定连接。所述的转向管柱包括上管1、下管6,所述的上管1与下管6过盈连接。所述的安装块2通过销与支架4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多级溃缩的基础上增加吸能压块5和吸能片3的机构,吸能压块5(尼龙)和吸能片3(金属材料,中间开槽)的摩擦力作为主要的吸能力的主要来源,上下管之间的摩擦力作为辅助。从而实现吸能力的稳定控制。
吸能压块5通过螺栓将吸能片3压紧在支架4上,通过控制螺栓的拧紧力矩来调节吸能片3与吸能压块5和支架4间的摩擦力。当发生碰撞时,安装块2中的注塑销断裂,支架4与安装块2分离,此时吸能片3仍与安装块2相连,故支架4与吸能片3产生相对移动,由于吸能压块5通过螺栓与支架4连接,所以吸能片3和支架4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克服吸能片3与吸能压块5之间的摩擦力,从而产生吸能力。于此同时,由于转向管柱上管1和下管6之间的过盈装配关系,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也提供了摩擦力作为辅助吸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58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整的货架
- 下一篇:用于使机动车在自动行驶中运行的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