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用透光率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4702.8 | 申请日: | 201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1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夏兴隆;孙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汉朗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59 | 分类号: | G01N21/59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张卫华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近晶相 液晶显示屏 透光率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透光率检测装置,尤指一种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用透光率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平板显示器件之一,传统的液晶显示器都是被动显示,即透射型显示,只有在外加背光源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显示,但是背光源的功耗是液晶本身功耗的几百倍以上,十分耗能。随着液晶技术的发展,各种液晶材料层出不穷,其中不需要背光源的反射型液晶凭借其低功耗特性具有绝对优势。中国发明专利“近晶态液晶显示屏显示用驱动电路”(专利号为ZL200710304409.2)中的近晶态液晶显示屏(又称为近晶相液晶显示屏)正是一种采用了反射型液晶——近晶态液晶(又称为近晶相液晶)制成的无需背光源的反射型显示装置。该近晶态液晶显示屏以其特有的薄膜表面特性和反射型显示原理,实现了一种无需背光、结构简单、视角广泛、画面平稳、真正安全环保、省电的显示装置,并且其具有长期记忆功能和使用者不易疲劳等优点,在显示器的行列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对于已有的应用于上述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的透光率测量装置,一般是先通过电压信号驱动近晶态液晶显示屏,使其呈现为待测量的某种显示状态,然后再将其固定在透光率测量装置的支架上,来对其所呈现的显示状态进行透光率的测量。如果要测量该近晶态液晶显示屏的另一种显示状态的透光率的话,则要先将近晶态液晶显示屏从该透光率测量装置上取下,对其进行电压信号驱动,使其呈现为另一种待测量的显示状态后,再将其固定回该透光率测量装置的支架上,而进行透光率的测量,可见,这种测量过程十分繁琐,费时费力,并且,每次驱动近晶态液晶显示屏所呈现的显示状态并不一定就是所要测量透光率的那种显示状态,这会使得测量效率极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用透光率检测装置,该装置能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的各种显示状态进行透光率的自动测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用透光率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激光源、屏固定装置、透射光接收装置、驱动装置和上位机,该屏固定装置设置在该激光源与该透射光接收装置之间,其中:该屏固定装置包括非透光性挡板,该非透光性挡板上开设有透射孔,该非透光性挡板朝向该激光源的一侧设有用于托持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的屏托架;该透射光接收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上开设有接收孔,该外壳内设有透射光接收电路;该激光源与该非透光性挡板上的透射孔相对应设置,该非透光性挡板上的透射孔与该透射光接收装置的外壳上的接收孔相对应设置,该外壳内的透射光接收电路的输出端、放置在该屏托架上的该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的行列电极驱动控制端、该上位机的信号输入输出端分别与该驱动装置上相应的信号输入输出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驱动装置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的显示状态进行驱动控制,本实用新型可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在各种显示状态下的透光率进行自动测量,无需人工操作,节约了人力成本,测量结果准确、可靠,且可根据透光率结果来判定出不良的近晶相液晶显示屏。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近晶相液晶显示屏,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液晶显示屏。
2、上位机可根据测量近晶相液晶显示屏在各种显示状态下的透光率所得到的结果,来绘制出近晶相液晶显示屏在各种显示状态下的透光率与驱动行列电极的脉冲信号的电压幅值、频率、脉冲对个数之间的曲线关系图。
3、通过本实用新型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在全透明和雾状避光状态下的透光率进行反复测量,可达到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进行老化处理的效果。
4、可通过本实用新型对近晶相液晶显示屏的灰阶度、黑白对比度进行准确测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组成示意图;
图2是透射光接收电路的组成方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汉朗光电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汉朗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470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相萃取处理小柱
- 下一篇:塑性混凝土渗透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