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大灯横梁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33683.7 | 申请日: | 2011-07-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6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熊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大灯 横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前大灯横梁。
背景技术
汽车前大灯横梁是汽车白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载左、右前大灯和支撑前舱盖重量的作用,其一端与汽车前轮罩上加强梁焊接,另一端与水箱上横梁焊接。传统汽车前大灯横梁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该横梁的截面为L型,在横梁的顶面上设有前大灯安装点和前舱盖支撑点,但是采用L型截面的横梁存在着Z向刚度不足的问题,在受到前大灯和前舱盖的重力影响会产生较大位移,不能起到应有的支撑和承载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刚度较高的汽车前大灯横梁。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前大灯横梁,其一端与前轮罩上加强梁连接,另一端与水箱上横梁连接,在前大灯横梁的顶面上设有前大灯安装点和前舱盖支撑点,所述前大灯横梁的截面形状为倒置U型。
所述前大灯横梁的顶面与其两侧面之间的夹角均大于90°。
所述前大灯安装点为从前大灯横梁顶面向下凹入形成的台阶状结构。
所述前大灯横梁在其两端分别与所述前轮罩上加强梁和水箱上横梁焊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U型截面能够增强汽车前大灯横梁的刚度,解决传统前大灯横梁Z向刚度不足的问题,在受到前大灯和前舱盖的重力影响不会产生较大位移,能起到应有的支撑和承载作用;前大灯横梁的顶面与其两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90°,保证了前大灯横梁在冲压过程中拔模需求,方便冲压成型;在前大灯横梁上的前大灯安装点处做成台阶结构可提高各个安装点的刚度;本前大灯横梁结构简单,刚度性能较好,工艺可靠,易与汽车其它结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涉及的传统汽车前大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背景技术中涉及的传统汽车前大灯横梁的L型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前大灯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前大灯横梁的U型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前大灯横梁与汽车其它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右前大灯横梁;2、前大灯安装点;3、前舱盖支撑点;4、点焊平面;5、右前轮罩上加强梁;6、水箱上横梁;7、左前轮罩上加强梁;8、左前大灯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大灯横梁,分为左前大灯横梁8和右前大灯横梁1,对称设置在汽车前端。在左前大灯横梁8和右前大灯横梁1与其它部件连接的两端均设有点焊平面4,保证左、右前大灯横梁1、8能够与汽车白车身其它结构件进行焊接。左前大灯横梁8其一端与左前轮罩上加强梁7焊接,并采用两层焊,另一端与水箱上横梁6焊接,采用的是三层焊;右前大灯横梁1其一端与右前轮罩上加强梁5焊接,采用两层焊,另一端与水箱上横梁6焊接,采用三层焊。
为了增强前大灯横梁的刚度,本实用新型前大灯横梁的截面形状为倒置U型,如图4所示,前大灯横梁U形截面的顶部平面几乎垂直与整车坐标系中的Z方向,前大灯横梁的截面设计成U型,相比于同等厚度的采用L型截面的传统前大灯横梁可以大幅提高在整车坐标中的Z向刚度,解决传统前大灯横梁Z向刚度不足的问题,在受到前大灯和前舱盖的重力影响不会产生较大位移,能起到应有的支撑和承载作用;为了保证前大灯横梁在冲压过程中拔模需求,前大灯横梁的两侧平面与其顶部平面的夹角需大于90°,方便前大灯横梁的冲压成型,U形截面的开口方向为拔模方向。受到前舱内空间布置影响,前大灯横梁上的顶部平面和两侧平面宽度可以适当改变,再根据大灯安装和前舱盖支撑位置在前大灯横梁上布置安装点。如图3所示在前大灯横梁的顶面上设有前大灯安装点2和前舱盖支撑点3,前大灯安装点2为从前大灯横梁顶面向下凹入形成的台阶状结构,做成台阶结构可提高各个安装点的刚度。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36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