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抛光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32546.1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2250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余胜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赛菱精密五金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B24B55/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抛光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工机械,具体是一种具有复合抛光功能的抛光机。
背景技术
工件的抛光工序往往会占用不少的流程时间,尤其是当工件具有多角度的规则/不规则抛光面时,在使用一个固定抛光机构的前提下需要多次调整角度,甚至会有多次的装夹次数。一方面,不仅消耗量时间成本和人力,另一方面,多次装夹带来的误差必然大于一次装夹。如此就有一种需求,即是如何地设计抛光装置,使具有多角度抛光面的工件可以在一次装夹的前提下完成所有的抛光工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抛光机,其技术方案如下:
复合抛光机,包括用于固定工件的夹持件和带有抛光轮的抛光机构,其中所述抛光轮在特定位置与每一个所述工件相触;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分布于一闭合流水线;所述抛光机构具有至少一个,分布于所述流水线旁;其中,所述抛光机构的抛光轮相对于每一个所述工件的同一相触部位,都具有相同的高度和角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选者,可以在如下方面改进: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流水线包括一转盘,所述夹持件周向分布于所述转盘,且相对于所述转盘中心的距离相同。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轴向固定且旋转配合于所述转盘。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抛光机构还包括一驱动所述夹持件旋转的驱动装置。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夹持件每一个包括两进气管,该两进气管连通所述转盘上的一气动电磁阀;所述气动电磁阀全部连通所述转盘中央的一分流阀。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抛光机构包括一带步进电机的调节架,该调节架上固定驱动所述抛光轮的抛光电机。
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转盘、抛光机构固定于一机台的上表面,并由一可透光的防尘罩遮蔽;所述防尘罩在所述转盘侧面具有工作孔,同时该防尘罩还具有吸气口。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根据工件需要抛光的部位,在流水线旁设置相应数量的多个抛光机构,使工件经过一次流水线,同时经过一次装夹即可完成所有部为的抛光,抛光的效率和精度比较高。
2.可自转的夹持件使工件旋转对称部位抛光时得到比较均匀的处理。
3.圆盘式气动流水线结构简单可靠,在圆盘外缘任一处均可同时实现装夹和装卸,可以仅由单人操作,节省成本。
4.带有步进电机的调节架使得抛光轮可以根据磨损自动调整补偿。
5.带有工作孔和吸气口的防尘罩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粉尘污染,维护人员健康和环境安全。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顶视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顶视图。机台100轴向固定一个可旋转硬质的转盘200,该转盘200近外缘处周向分布有12个旋转对称的夹持件220;每个夹持件220自身连接两个进气管221,而进气管221连接气动电磁阀222后再全部接入转盘200中央的分流阀210。
每一个夹持件220上都可夹持一个工件400;在转盘200旋转一周的期间内,每个被夹持的工件400都会受到所有抛光机构300的处理,本例中,抛光机构300具有三套,分别如图安装在转盘200外周旁。
分流阀210统一提供用于夹持或释放的气动动力源;两个进气管221受到气动电磁阀222的控制实现交替导通,也就使夹持件220实现了夹紧或释放工件400的过程。结构简单可靠。
结合图2可知更多的细节,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侧视图。抛光机构300是固定在一个调节柱301上,具有调节架302和固定在调节架203上的步进电机305以及抛光电机303。抛光电机303转子上固定一个粗纤维的抛光轮304,该抛光轮会对每一经过的工件400在其同一高度位置予以抛光;同时,步进电机305根据抛光轮304的磨损情况,自动调整调节架302的姿态实现自动进给,以维持良好的抛光效果。该步进电机305可以由经验性的参数决定其进给参数,也可以实时监测抛光轮304的磨损情况以及时补偿。本例中采用的是前者,即用抛光轮304的经验磨损数据作为其补偿进给参数。
另外两组抛光机构也采用类似的结构,所不同的仅是抛光轮的形状尺寸和位置,考虑到工件400需要抛光部位的高低、内外之别,即设定不同的抛光机构位置,使转盘转过一周的过程即完成所有部位的抛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赛菱精密五金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赛菱精密五金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25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