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排气支管缩口率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30388.6 | 申请日: | 201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8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邓建;韩固勇;雷金果;李鹏;周俊;卢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建 |
主分类号: | F02B37/22 | 分类号: | F02B37/22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三联专利事务所 32220 | 代理人: | 周爱芳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支管缩口率 可变 涡轮 增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涡轮增压装置,特别是一种排气支管缩口率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属于内燃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提高,现在发动机增压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大功率的发动机大都采用涡轮增压技术,以提高功率和降低燃油消耗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两种基本增压系统为定压增压系统和脉冲增压系统。定压增压系统的结构特点就是排气管容积较大,排气管起到稳压作用,排气压力波动小,通过涡轮的流量稳定,涡轮具有较高的效率;但在排气阀门处节流损失较大,排气从排气阀门处到涡轮进口处之间的熵增较大,排气脉冲能量几乎完全损失;负荷越高,脉冲能量在所有排气能量中所占的比例就会越少,所以定压系统对于高负荷稳定运行是有利的。脉冲增压系统的排气管容积较小,排气从排气阀门处到涡轮进口处之间的熵增较小,排气能量利用率高,而且能及时反映负荷的变化,响应速度快;但由于涡轮是脉动进气,造成涡轮效率低,所以脉冲增压系统对于低负荷和瞬态工况是有利的。由此可见,如果一台发动机若同时配备定压增压方式与脉冲增压方式,高速工况时用定压增压系统,低速或瞬态工况时用脉冲增压系统,是较为理想的,但现有的发动机增压系统的排气管系都是不能调节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气支管缩口率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排气支管缩口率可以根据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变化而变化,使发动机的各个运行工况都能获得较优的性能,并同时满足经济性和动力性方面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排气支管缩口率可变的涡轮增压装置,它包括第一排气支管、第二排气支管、第三排气支管、第四排气支管、排气管和涡轮,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排气支管分别和排气管相连接,排气管的出口和涡轮的入口相连接;在排气管中安装有调节排气支管缩口率的旋转壁,旋转壁能够在排气管(5)中转动;所述的旋转壁为直径与排气管内壁相配合的圆弧形壁面,旋转壁的外壁紧贴在排气管的内壁上。
原理是:通过旋转壁的旋转,调节排气支管的缩口大小。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使排气支管缩口率变小;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使排气支管缩口率变大,以使发动机的各个运行工况都能获得较优的性能,并同时满足经济性和动力性方面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合理,不受气缸数限制,能满足发动机变工况运行要求,适用于涡轮单进口且涡轮侧置的涡轮增压系统,使发动机在整个工况运行范围内都可以获得较优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排气支管缩口率变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排气支管,2、第二排气支管,3、第三排气支管,4、第四排气支管,5、排气管,6、涡轮,7、旋转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第一排气支管1、第二排气支管2、第三排气支管3、第四排气支管4、排气管5、涡轮6和旋转壁7,第一排气支管1、第二排气支管2、第三排气支管3、第四排气支管4分别和排气管5相连接,排气管5的出口和涡轮6的入口相连接,旋转壁7为圆弧形壁面,所述的旋转壁圆弧形壁面的弧度为90-290度。本实施例旋转壁7的弧度为270度,旋转壁7的外壁紧贴在排气管5的内壁上。
安装时各个排气支管的进口分别和各缸排气道出口相连接。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工况时,使旋转壁7向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使排气支管5和其他三个排气支管的缩口率都变小,如图3所示,从而能充分利用脉冲能量。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工况时,使旋转壁7向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使排气支管5和其他三个排气支管的缩口率都变大,如图2所示,从而减小强制排气时的泵气损失,提高涡轮6的运行效率。
本实施例是在排气管5的侧壁上开一个旋转槽,旋转壁7上安装一个旋转把手,旋转把手通过旋转槽和控制机构相连接。通过旋转把手控制旋转壁7转动,调节排气支管的缩口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建,未经邓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303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