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源适配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28274.8 | 申请日: | 2011-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035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 发明(设计)人: | 赵星宝;余添记;赵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7/04 | 分类号: | H02M7/04;H02M3/28;H01F27/28;H01F27/30 |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刘克宽 |
| 地址: | 523292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适配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电子产品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不仅要求电源适配器具有小型化、轻量化的特点,而且要求电源适配器必须满足国家标准中对EMC电磁干扰的要求。于是,人们对构成电源适配器的电路及变压器都在进行不断研究。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电源适配器电路是采用次级反馈,次级反馈一般需要使用到TL431、光耦以及跟TL431、光耦匹配的几个电阻、电容;为了通过EMC测试,一般通过使用Y电容才能实现。这种电路设计导致电路使用的元器件多,电源适配器不能实现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要求,并且增加了成本。
现有技术中,变压器通常包括骨架、设置于骨架内的磁芯及初级线圈、反馈线圈、次级线圈,通常从骨架表面依次设置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反馈线圈。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变压器电磁干扰现象较为严重。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该电源适配器的抗电磁干扰性能良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该电源适配器抗电磁干扰性能良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
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包括交流输入端L、交流输入端N、保险管F1、压敏电阻VZ1、初级整流电路单元、滤波电路单元、逆变电路单元、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单元、直流输出端V+和直流输出端V-;
所述初级整流电路单元设置有整流桥;
所述滤波电路单元设置有电容C1、电容C2、电感L1、电感L2和电阻R1;
所述逆变电路单元设置有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3、电容C3、电容C4、电容C5、二极管D5、二极管D6、三极管Q1、变压器T1和芯片U1,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OB2520;
所述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单元包括电容C6、电容C7、电容C8、电阻R14、电阻R15、电感L3、二极管D7及稳压二级管ZD1;
所述保险管F1一端与交流输入端L连接,保险管F1另一端、压敏电阻VZ1的一端与整流桥第1脚连接,交流输入端N、压敏电阻VZ1的另一端与整流桥第3脚连接,整流桥第2脚与电感L1一端、电阻R1、电容C1正极连接,整流桥第4脚与电容C1负极、电感L2一端连接;
电感L1另一端、电容C2正极、电阻R1另一端、电阻R2一端、电阻R4一端、电阻R5一端与变压器T1第1脚连接;
电感L2另一端、电容C2负极接电源地;
电阻R2另一端、电阻R3一端与电阻R13一端连接,电阻R3另一端、电容C5一端、电阻R6一端与芯片U1的VDD端连接;
电阻R6另一端与二极管D6负极连接,二极管D6正极、电阻R7一端、电阻R8一端、变压器T1第5脚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变压器T1的第2脚接电源地;
电阻R7另一端、电阻R8另一端、电阻R9一端与芯片U1的INV端连接,电容C3一端与芯片U1的COMP端连接,电容C3另一端、电阻R9另一端、电阻R11另一端接电源地;
电阻R13另一端、电阻R10一端与芯片U1的CS端连接,电阻R10另一端、电阻R11另一端与芯片U1的发射极连接,芯片U1的GND端接电源地;
电阻R4另一端与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阻R5另一端、电容C4另一端与二极管D5负极连接,二级管D5正极、变压器T1第3脚与三极管Q1集电极连接,三级管Q1的基极与电阻R12一端连接,电阻R12另一端与芯片U1的GATE端连接;
变压器T1第9脚、电容C6一端与二极管D7的正极连接,电容C6另一端与电容R14一端连接,电容R14另一端、二极管D7负极、电容C7正极、稳压二极管ZD1负极与电感L3一端连接,电感L3另一端与电容C8正极、电阻R5、直流输出端V+连接,变压器T1第6脚、电容C7负极、稳压二极管ZD1正极、电容C8负极、电阻R15另一端与直流输出端V-连接;
所述变压器T1设置有骨架、位于骨架内的磁芯、第一反馈线圈N1、初级线圈N2、第一屏蔽线圈N3、次级线圈N4、第二屏蔽线圈N5、第二反馈线圈N6、第一胶带层、第二胶带层、第三胶带层、第四胶带层、第五胶带层和第六胶带层;
所述第一反馈线圈N1设置于所述骨架表面,所述第一胶带层粘贴于所述第一反馈线圈N1,所述初级线圈N2绕设于所述第一胶带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盈聚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82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变换装置
- 下一篇:便于套装装配的电机外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