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8032.9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989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涛;邓小明;侯炯;李金宝;陈辉;熊源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8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管 气管 联合 导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在患者体内保持导气的装置,在优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尤其是可用于胃镜操作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
背景技术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英文名称为Esophageal-Tracheal Combitube,简称ETC,ETC是美国FDA在1988年才批准使用的新的急症气道处理用具。适用于需要快速建立气道的病人,尤其是在喉镜暴露不佳使插管困难的情况下。ETC完全不同于老式的食道阻塞气道,由于它的独特优点被推荐为在插管和通气都发生困难的紧急情况下可选用的方法之一。在许多病例中,ETC可在气管切开建立可靠的气道之前提供挽救生命的紧急通气和氧合的临时性气道。有报道显示在紧急插入ETC的病人,其通气功能和动脉血气值维持在正常范围长达8小时。适用于麻醉或药物镇静的病人以及急救和复苏时需紧急进行人工通气支持的病人,以达到上呼吸道通畅。在急诊抢救或为气管插管困难病人建立气道时,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是一种有效替代气管内插管的通气道。
但现有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进行无痛胃镜操作过程中经常遇到问题,因为使用了静脉麻醉药导致的呼吸抑制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并发症,在进行一般辅助手段仍不能改善情况时,常需要求操作医师停止胃镜操作并撤出胃镜,予以面罩辅助通气甚至气管内插管,且时有紧急情况发生,尤其对于高龄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潜在风险较大。目前尚无方便有效的措施和设备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管气管联合导管,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包括主导管、通气导管、充气管、充气气囊和充气阀门,第一充气管一端和主充气气囊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充气阀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导管上,且位于主充气气囊前端的副充气气囊,第二充气管一端和副充气气囊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充气阀门相连接。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连接副充气气囊的充气管设置为附在主导管旁。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通气导管设置为附在主导管旁,且设有一辅助通气开口在主导管旁,辅助通气开口位于主充气气囊和副充气气囊之间。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特征在于主导管内径为10~20mm。
所述主导管穿过主充气气囊底部,前端露出在所述主充气气囊前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在无痛胃镜操作下可以辅助呼吸机通气,保障了呼吸道安全,改善了目前临床进行无痛胃镜操作过程中常见的因使用静脉麻醉药引起的呼吸抑制、脉搏血氧饱和度减低等并发症,降低了无痛胃镜操作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所示如下:
1 主充气气囊; 2 通气导管; 31 第一充气管; 32 第二充气管;4 胃镜; 5 副充气气囊; 61 第一充气阀门; 62 第二充气阀门;
7 辅助通气开口; 8 主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包括主导管、通气导管、充气管、充气气囊和充气阀门,第一充气管一端和主充气气囊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充气阀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主导管上,且位于主充气气囊前端的副充气气囊,第二充气管一端和副充气气囊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充气阀门相连接。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连接副充气气囊的充气管设置为附在主导
管旁。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通气导管设置为附在主导管旁,且设有一辅助通气开口在主导管旁,辅助通气开口位于主充气气囊和副充气气囊之间。
所述的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其特征在于主导管内径为12mm。
所述主导管穿过主充气气囊底部,前端露出在所述主充气气囊前端。
使用时,首先将胃镜4从此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主导管8内穿过,在麻醉状态下将套上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胃镜4经食管置入患者胃内,然后沿胃镜4镜身将此食管气管联合导管顺势推入患者口腔内,并将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的副充气气囊5置入食管内,通过第二充气阀门62向副充气气囊5充气,使得副充气气囊5充气封闭食管口。随后通过第一充气阀门61向主充气气囊1充气,使主充气气囊1封闭咽腔,达到使呼吸道保持通畅、并可在必要时进一步进行辅助通气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80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