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注塑后压缩技术的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7643.1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74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王家昌;王国琪;范贤池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56 | 分类号: | B29C45/56;B29C45/38;B29C45/2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注塑 压缩 技术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后压缩技术所使用的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后压缩技术兴起于欧洲,于2010年前后在我国开始推广。上述注塑后压缩成型,是一种注塑和压缩模塑的组合成型技术,又称为二次合模注塑成型,经过注塑和压缩两个阶段。操作主要分为两大步骤,即注射入模和压缩成型:注射入模,模具先进行初次闭合,封料框由动模一侧向定模一侧移动,这时并不是将动、定模完全闭合,而是留有一定的间隙,间隙由移动式封料框进行封堵,将计量精确的熔料注射人模,虽然模具尚未闭合,当由于封料框的封堵,型腔中的熔料不会泄漏;压缩成型,熔料注射完毕,即向合模装置发出第二次合模信号,合模装置随后立即增大锁模力并推动动模前进,将动、定模板完全合拢,这时模腔中的熔料在动模的压缩作用下取得型腔的精确形状,获得相应的塑件。上述注塑后压缩技术中,浇注系统的分流道与浇口均设置在定模的型芯上,浇口为侧浇口,进入工位的封料框朝向定模一侧的框架端面能够封堵在侧浇口上。在塑料注射或压缩技术领域,上述浇口,又称为进料口,是指分流道与型腔之间的狭窄部分,也是浇注系统中最短小的部分,它能使塑料熔料的流速产生加速度,以利于迅速充满型腔,同时也起封闭型腔防止熔料倒流的作用。上述技术中,由于将浇口设置在定模的型芯一侧,且位于封料框的一侧框架所在的区域上,为了能使封料框在注塑时封住熔料,通常使用多支液压缸等直动装置顶住封料框对应浇口的一侧框架上,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有时即使使用三只以上的液压缸,其所提供的最大封料力还是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果压力或速度过大,型腔内的压力就会超过液压缸所能提供的封料力,极易造成塑件出现毛边。上述侧浇口与封料框之间的布置方式,还会带来以下问题,即由于必须考虑到封料框的油缸所提供的力,用户就不能使用较大的注塑力和速度,大大限制了用户调整注塑工艺参数的空间。同时,采取上述技术方式获得的塑件,需要将塑件与浇口凝料另行切除分离,不利于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注塑后压缩技术使用的模具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基于注塑后压缩技术的模具。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基于注塑后压缩技术的模具,包括定模、动模与封料框,定模或动模的型芯一侧设置有侧浇口,侧浇口的一端接通分流道,另一端直通定模的型芯与动模的型芯所构成的型腔;在动模或定模的型芯上正对侧浇口的一侧设置有横向突出的浇口封料部,浇口封料部能够从动模或定模一侧封住侧浇口,在浇口封料部与型腔相接的部位上设置有能将塑件与浇口凝料自动切断或自动形成切痕的浇口凝料切除部,上述封料框对应一侧的框架上设置有与浇口封料部相适配的通过凹槽。
上述浇口凝料切除部为沿浇口封料部宽度方向伸展的条状突起物,条状突起物在朝向型腔的一侧设置有突出的刃头。
上述的侧浇口的横截面的形状近似于半圆形、三角形或U形,浇口封料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与之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动模或定模的型芯上正对侧浇口的一侧设置有横向突出的浇口封料部,浇口封料部能够从动模或定模一侧封住侧浇口,该方式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直接利用封料框封住侧浇口的缺陷,因此可以适当地减少封料框液压缸的数量,对于增强模具的整体强度、顶杆布置等灵活度均有很大的益处,同时,还有利于模具使用寿命的延长。
2、本实用新型能够在压缩成型阶段自动切断浇口凝料,或在浇口凝料与塑件相接部位自动形成有利于后续手工掰断去除浇口凝料的切痕,不仅有利于提升塑件的品质,还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基于注塑后压缩技术的模具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原理示意图,主要示出其中的动模与封料框之间的关系。
图2为图1方式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方式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方式的A-A剖示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方式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后续的说明中,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相同的技术内容在此不作过多的描述,下面着重对本实用新型的创新部分进行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7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双推盘高频强力熔接机
- 下一篇:用于热流道嘴的保护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