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射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25860.7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0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胜彬;朱美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胜彬;朱美交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51009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识别 模块 射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移动支付的新型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射频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支付的应用需求非常迫切,目前存有多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都提供了接触式远程支付与非接触式近场支付功能,其中双界面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方案和近距离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方案需要外置射频天线。
申请号为200620133544.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利用柔性连接件直接连接SIM卡与射频天线的射频天线装置,解决了手机电池对射频天线信号屏蔽与干扰的问题。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柔性连接件以及柔性连接件与SIM卡、射频天线的连接触点长期使用后容易磨损或折断,稳定性不高。同时,由于连接触点直接焊接或粘接在SIM卡上,整个装置的拆卸安装需要使用电子制作和电器维修工具,普通用户和运营商客服人员很难直接修复,装置一旦出现坏损需要将整个装置送回工厂维修或重新生产,生产维修的周期长、成本高,普通用户还不能及时享用到移动支付业务,因此限制了移动支付方案的推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安装拆卸的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射频装置。
一种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射频装置,包括射频天线及模块卡框体,所述模块卡框体外形及尺寸与插入式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外形及尺寸一致,所述模块卡框体固定所述用户识别模块卡并连接所述射频天线和用户识别模块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卡框体包括柔性电路板和支撑框架,所述射频天线与柔性电路板制作成一个整体后连接在支撑框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模块卡框体包括柔性电路板和支撑框架,所述射频天线与柔性电路板为分离的两个部分,所述射频天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后连接在支撑框架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频天线与柔性电路板连接在支撑框架上的连接方式为通过粘合、焊接方式。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用户识别模块卡是经过裁剪的插入式用户识别模块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框架上至少设有容纳用户识别模块卡的腔体,所述柔性电路板覆盖在所述腔体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柔性电路板上设有与用户识别模块卡相连接的下触点及用于实现与移动终端的电气连接的上触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射频天线用于无线信号的发送与接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无线信号的频段为13.56MHz。
上述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射频装置,将用户识别模块卡与射频天线分离,使得用户识别模块卡都能与不同的射频天线任意组合,射频装置一旦出现坏损,用户或电信运营商客服可以直接将用户识别模块取出装入新装置中,不需要维修即可使用,提高了解决射频天线与用户识别模块卡连接出现问题时的便利性。同时,本装置制造成本低,有利于移动支付应用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分解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分解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分解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内嵌用户识别模块卡射频装置的分解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用户识别模块卡射频装置包括柔性电路板100、射频天线104、支撑框架110和天线连接件1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胜彬;朱美交,未经李胜彬;朱美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58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