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腕戴心脏骤停应急抢救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120221475.5 | 申请日: | 2011-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850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强;王森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N1/365 | 分类号: | A61N1/365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 |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心脏 应急 抢救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腕带式心脏骤停应急抢救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检测心脏骤停并进行初步应急抢救的腕戴装置。
背景技术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人数远远超过死于乳癌、肺癌、中风和艾滋病的总和。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时机为心脏停搏后0-4min,因而对心脏骤停应急抢救显得尤为重要。
常见的关于心脏骤停的应急抢救装置有以下几种:
一、专用系统,由除颤仪、心电图设备、报警器等组成,能够有效的监测病人心脏骤停情况,并发出报警,进行心脏复苏。但系统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一般用于后期的心脏复苏抢救。
二、便携式心率报警器,由心率测量装置和无线报警装置组成,实时监测病人的心率,一旦出现异常,通过无线模块将抢救信息发送给医护人员或家人。该装置体积小,便于携带,但只能报警,无法进行初期的应急抢救。
此外,还可以进行人工抢救,但以上各种方法,都必须求助于外界,等急救人员到位后才能施救,不能进行初步应急抢救,往往会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机,减低了后期心脏复苏的成功率,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实用,能对心脏骤停进行检测和报警并进行初步应急抢救的腕戴心脏骤停应急抢救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腕戴心脏骤停应急抢救器,其特征是其设备本体中包括电源电路、脉搏检测装置、无线通讯模块、升压储能模块、放电探针和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连接至控制芯片,脉搏检测装置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入端,控制芯片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无线通讯模块和升压储能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升压储能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至放电探针,放电探针贴于人体皮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适合手腕佩戴,配备了升压储能电路和放电探针,可进行初步自主应急抢救,提高了后期心脏复苏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安装在手腕带上的设备本体中包括电源电路1、脉搏检测装置2、无线通讯模块3、升压储能模块4、放电探针5和控制芯片6。电源电路1的输出连接至控制芯片6,脉搏检测装置2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控制芯片6的信号输入端,控制芯片6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无线通讯模块3和升压储能模块4的信号输入端,所述升压储能模块4的输出端连接至放电探针5,放电探针5贴于人体皮肤。
本实用新型脉搏检测装置2包含脉搏传感器和信号放大电路,脉搏传感器置于手腕带内侧靠近主动脉处,检测脉搏情况并经信号放大电路处理后送到控制芯片6。控制芯片6对脉搏情况进行分析,一旦发现脉搏骤停现象,控制无线通讯模块3报警,同时,启动升压储能模块4。升压储能模块4由振荡电路、升压变压器和储能电容组成,振荡电路通过LC谐振将直流转化为交流,经升压变器产生高压,给电容充电。放电探针5与手腕皮肤接触,储能电容通过放电探针5向人体放电,模拟心脏骤停的针刺抢救法。电源电路1提供各部分供电电源。这样,当发生心脏骤停时,特别是睡眠中,该实用新型可对病人进行电击刺激,达到初步的应急抢救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的未说明部份与现有技术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14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倒车镜
- 下一篇:具有保护功能的儿童安全座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