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20220879.2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110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霞;陈志刚;奚菊芳;王炯华;管瑞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
主分类号: | H01H71/08 | 分类号: | H01H71/08 |
代理公司: | 常熟市常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3 | 代理人: | 朱伟军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剩余 电流 保护 断路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背景技术
在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中,装载有用于检测主电路剩余电流的零序电流互感器,断路器的负荷侧各极主电路导电部件贯穿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状中心后与负荷侧回路相连接。因此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不但具有过载保护功能和短路保护功能,而且还具有剩余电流保护功能。
四极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是在三极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的基础上增加了与中性线对应的N极部分,即在A极、B极和C极的基础上增加了N极,所以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环状中心的主电路导电部件的数量比三极断路器多一个。考虑到减少零部件数量及制造成本,现有的三极、四极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的A、B和C极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状中心的导电部件一般均实现了通用化,但是,由于受到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状中心尺寸大小的限制,通常将N极导电部件分割成对称的前后两瓣(前后两个)并将前后两个N极导电部件的连接端部在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状中心内用紧固件如螺栓进行连接。
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公告号CN101079354B公开的漏电断路器是将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结构设计为:除去与主电路的中性线的N极端子导体,将R、S、T相的端子导体以U字形状曲折形成该R、S、T相的端子导体的核心贯通部位,并沿着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内周边缘嵌插配置,而将N极端子导体分割成两个导体部件,并且使该分割导体部件在环状核心的前后两侧分开并错开位置,以使其不与其它R、S、T相端子导体的配线路径重合地配置在与R、S、T相端子导体相同的面上,使被分开的N极端子导体的连接端部在环状核心的内周中央位置相互从前后以对应方式由螺栓连接(说明书第2页第0012段)。该专利方案由于将N极端子导体分割成前后两个导体部件,再由螺栓将前后两导体部件连接,因此存在以下欠缺:一是由于采用螺栓将前后两个导体部件连接,因此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引发螺栓松动,从而导致前后两个导体部件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加甚至出现断零故障;二是N极导电部件安装烦琐,影响安装(装配)效率。
鉴于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进的必要,为此,本申请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N极导体部件具有良好的整体性而无需借助于紧固件在零序电流互感器的环状中心腔实施连接和有利于改善N极导体部件的安装便捷性及连接可靠性的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增大自电源侧至负荷侧的前后方向的尺寸而藉以满足三极与四极的形式及实质的通用化要求的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任务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相间绝缘性能的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剩余电流保护断路器,包括具有环状中心腔的零序电流互感器、用于与主电路的电源侧连接的并且位于零序电流互感器一侧的电源侧接线端子组件和用于与负荷侧连接的并且位于零序电流互感器另一侧的负荷侧接线端子组件,所述电源侧接线端子组件包括A极进线端子、B极进线端子和C极进线端子,所述的负荷侧接线端子组件包括A极出线端子、B极出线端子和C极出线端子,所述A极进线端子由穿过所述环状中心腔的第一导体与所述A极出线端子连接,所述B极进线端子由穿过所述环状中心腔的第二导体与所述B极出线端子连接,所述C极进线端子由穿过所述环状中心腔的第三导体与所述C极出线端子连接,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侧接线端子组件还包括有一N极进线端子,而所述的负荷侧接线端子组件还包括有一N极出线端子,所述N极进线端子由穿过所述环状中心腔的第四导体与所述N极出线端子连接,所述的第四导体由第一、第二侧臂和底臂构成,所述N极进线端子与第二侧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N极出线端子与第一侧臂的一端固定连接,底臂为挠性件,该底臂的一端与第一侧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而底臂的另一端与第二侧臂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底臂位于所述的环状中心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所述的第一导体由第一、第二臂和第一底部共同构成为U形的形状,所述的第二导体由第三、第四臂和第二底部构成为U形的形状;所述的第三导体由第五、第六臂和第三底部构成U形的形状,所述的第一、第三、第五臂以及所述第四导体的第一侧臂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二、第四、第六臂以及所述的第四导体的第二侧臂均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的第一、第二底部和第三底部均位于所述的环状中心腔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未经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08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