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分立元件的LED线性恒流控制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20688.6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275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潘永雄;郑凌霄;刘鸿飞;牛春远;张清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分立 元件 led 线性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照明,尤其是LED芯片串联、串并联驱动,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LED线性恒流控制电路,普遍适用于各种中、大功率LED照明灯具。
背景技术
LED光源具有环保、节能、使用寿命长、驱动电压低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照明光源,尤其适合于办公室、教室、商场、停车场、候车室、地铁、隧道等需要长时间照明的公共场所。
在LED照明灯具中,为降低LED灯具散热设计难度,往往使用数十只到数百只LED芯片通过串并方式连接成灯具的发光体,并用恒流源驱动,如附图1、附图2所示,以期获得相应规格灯具所需照度,及近似平面光源产生的均匀照明效果。
针对LED伏安特性,需采用恒流驱动方式。但用恒流源驱动附图1、2所示串并连接的LED芯片时无法克服支路电流分配不均问题和某一支路开路后剩余支路电流相应增加→加速LED芯片老化→更容易触发其他支路过流开路,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导致出现开路故障的LED照明灯具迅速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LED驱动技术的不足,针对LED芯片伏安特性、参数分散性、正向电压VF负温度效应,提供了一种基于分立元件的适用于LED分布式驱动的线性恒流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串联LED支路中接入一种基于分立元件控制的线性恒流电路,并用电压源驱动,形成“电压源+线性恒流控制”的LED分布式驱动方式。由一到多条包含了线性恒流控制电路的以串联方式连接的LED芯片组、电压源VS组成;所述的线性恒流控制电路由电流取样电阻R1、第一偏置电阻R2、第一三极管T1、第二三极管T2四个元件组成;串联LED芯片组正极与电压源VS正极相连;第一偏置电阻R2一端连接串联LED芯片组正极,另一端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一三极管T1集电极连接串联LED芯片组的负极;第二三极管T2基极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发射极,第二三极管T2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T1的基极,第二三极管T2发射极连接电压源VS的负极;电流取样电阻R1串接在第一三极管T1发射极与电压源VS负极之间。
进一步的,在第二三极管T2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连接光敏电阻R3,构成具有亮度自动稳定的LED线性恒流控制电路。
进一步的,T1、T2可以是PNP管,如附图4所示。
再进一步的,当串联LED芯片组工作电流IF较大时,增加第二偏置电阻R 3,T1采用N沟功率MOS管,获得附图5所示驱动电路;T1采用P沟功率MOS管、T2采用PNP型三极管,即获得附图6所示驱动电路。
更进一步的,为减小恒流控制电路功耗,在附图3、4、5、6基础上,借助第三偏置电阻R4、第四偏置电阻R5给T2管B-E结提供预偏置电压后,就获得附图7、附图8、附图9、附图10所示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借助电流取样电阻R1、三极管T2形成的电流串联深度负反馈效应稳定支路电流IF。例如,对于附图3、4来说,根据串联LED芯片电流IF大小,确定电流采样电阻R1,使三极管T2的BE极电压VBE2在0.50~0.54V之间,即将T2管偏置在微导通状态;根据电流IF及三极管T1电流放大系数β大小,确定偏置电阻R2,使T1处于浅饱和~临界饱和状态之间,即将T1管CE极电压VCE1控制在0.40V~0.60V。外部驱动电压VS取nVF+VCE1+VBE2,其中n为串联LED芯片个数。这样当LED芯片结温或外部驱动电压VS升高,引起IF增加时,将形成如下负反馈过程,使IF稳定。
IF↑→VBE2↑→IB2↑→IC2↑→IB1↓→IF↓→VCE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206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