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轨迹球一体式键盘有效
申请号: | 201120219859.3 | 申请日: | 2011-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1452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于洋;李文骏;王天东;王倩;石璧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洋;李文骏;王天东;王倩 |
主分类号: | G06F3/02 | 分类号: | G06F3/02;G06F3/033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轨 迹球一 体式 键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键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轨迹球一体式键盘。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们在使用键盘时主要运用手指敲击,移动区域则依靠手指屈伸,且对大拇指的使用有限;而使用鼠标的时候,移动主要依靠手腕及手臂运动,手指则主要负责点击按键或前后滚动滚轮。可以看到,使用两种输入设备时利用的上肢肌肉群及肌肉运动模式其实相差很大,再加上两种设备分开时一只手在二者间需要来回移动切换,这就造成了我们在使用鼠标及键盘的过程中手的运动缺乏连贯性,大大降低了键盘输入或鼠标移动的效率,也使得同时使用二者显得麻烦。
触摸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鼠标键盘间来回移动的问题,并在滚轮鼠标基础上增加了多点触控缩放功能,但双手仍需移动一段距离,且其滚轮缩放功能灵敏度较差,而且经常会在键盘输入时因为掌根蹭到而造成干扰;在实用新型专利CN2552070Y中公开的紧密结合光标定位设备的键盘,将轨迹球嵌入到键盘,但是并没有实现鼠标所具有的左右键点击、滚轮及触摸板多点触控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轨迹球一体式键盘,有效减少输入过程中双手的移动距离,从而提高键盘输入的速度和使用舒适度,实现键盘输入与鼠标光标控制一体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双轨迹球一体式键盘,包括带有标准101键的键盘1,所述的键盘1带有USB接口6和按键检测为矩阵扫描方式的按键2,按键2的空格键3宽度比原来的空格键短且大于等于50mm,空格键3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上各自均设置有带有同霍尔元件103通信连接的多极充磁磁体104的水平转轴101和竖直转轴102,所述的按键2的信号接入点105和霍尔元件103同键盘1中内嵌的控制模块104相通信连接。
所述的标准101键的键盘1能被标准104键的键盘或者笔记本键盘所替代。
所述的控制模块104包括依次两两通信连接的上电复位模块201、USB接口初始化模块202、中断初始位模块203以及休眠模块204,休眠模块204同键盘外中断模块205、键盘中断处理结束模块206、轨迹球AD中断模块207以及轨迹球AD中断处理结束模块208相通信连接,键盘外中断模块205和轨迹球AD中断模块207分别同所述的按键2的信号接入点105和霍尔元件103相通信连接,而键盘外中断模块205、扫描键盘模块209、键值编码模块210、键盘USB接口发送模块211以及键盘中断处理结束模块206依次两两通信连接,轨迹球AD中断模块207、AD采集数据器212、运动轨迹判断和编码模块213、轨迹球USB接口发送模块214以及轨迹球AD中断处理结束模块208依次两两通信连接。其中AD采集数据器212亦可由集成度较高的轨迹球模块自身实现,再直接通过对应的数字通信协议发送至控制模块104,则此模式下轨迹球AD中断模块207由轨迹球通信中断模块替代。
所述的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的分辨率为400dpi以上。
所述的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的球径范围为15mm-25mm。
所述的左轨迹球4被按下相当于单击鼠标左键,右轨迹球5被按下相当于单击鼠标右键;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下即为向下卷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上即为向上卷动;单独滚动左轨迹球4或右轨迹球5执行鼠标光标的移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左即为向左卷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右即为向右卷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外即为放大,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同时向内即为缩小。
通过利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将键盘和鼠标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将鼠标的输入方式融入了键盘指法,是对键盘鼠标输入模式的革新;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可由两个大拇指操纵,减少输入过程中双手的移动距离,提高输入效率;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不仅实现了鼠标光标移动及左右键点击的功能,还利用左轨迹球4和右轨迹球5滚控的方式取代了鼠标滚轮功能及技术复杂的触摸板多点触控功能;合理利用中断实现了低功耗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的连接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轨迹球的结构实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轨迹球的结构实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洋;李文骏;王天东;王倩,未经于洋;李文骏;王天东;王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2198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